1 / 28
文档名称:

临沂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临沂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9/28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临沂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临沂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为科学引导城市建设,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要求,根据临沂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依据《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临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开展临沂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第二条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规划期限:2011—2015年。规划范围:《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共包括北城新区、兰山/罗庄片区、河东区、经济开发区和机场共5个区块,具体范围为:北起北外环,南到南外环路;西起京沪高速,东达临东路,。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临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5、《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6、《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8、建设部等国务院九部委建规<2002>204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9、建设部建规<2002>218号《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10、建设部、山东省其它相关编制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2]13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近期发展战略,在总结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解决城市问题、正确引导城市发展。2、充分发掘临沂在苏鲁地区的区位交通和产业经济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发挥临沂在苏鲁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3、贯彻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的思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防止土地的无序开发和资源的无度利用。4、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5、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第二章发展目标与规模第五条近期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临沂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以“一个中心城市、两个示范区”为重点,打造鲁南经济文化中心。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4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230亿元;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合、扩容、提升为重点,着力提高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水平、运营管理水平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打造设施齐全、门类完整、管理一流、全国最大的现代专业市场集群和国际性商品集散中心。第六条近期发展规模1、人口发展规模综合考虑临沂城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以及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因素,以上位规划为重要依据,运用定性和定量等方法进行分析,预测至2015年临沂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5万。2、用地发展规模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重点,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土地宏观调控的双重因素,规划2015年临沂市城市建设用地按照人均110平方米计算,,。第七条用地控制与引导以落实生态环境及用地保护为目标,以《临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所确定的规模边界允许建设建设区和《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规划建成区为依据,(,及沂河、祊河水域和部分岸线用地)。1、城市已建区城市已建区指兰山区、北城新区、罗庄区、河东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已开发的集中连片的城市用地区域,,%。已建区的建设工作以兰山区沂河西岸旧城改造和兰山区西部城中村改造为主。2、城市适建区城市适建区主要为未利用土地和待改造的村庄,适建区用地8353公顷,%。适建区原则上可以进行高强度的城镇建设,具体地块的开发与建设指标应遵循详细规划。规划期内应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土地使用效率,有计划供应居住用地,降低空置率。3、城市限建区城市限建区包括祊河和沂河两岸防护区,及地震断裂带两侧200米以内的地区,,%。限建区内原则上不允许建设,确实需要建设的,应以保护和尊重人文、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保障建设活动的公共安全为前提。鉴于目前部分已建成城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