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管子学刊 2002 年第 3 期
古今论坛
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张勃
[中图分类号] K 2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2- 382(2002 03- 0083-0 8
-一一进行了封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抱不
平在他面前提起来,他才记起旧事,亲自带人到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首谚语流传介之推的老家绵山探望,得知介子推已和老母一
极广。关于戴柳的起隐人绵山不愿见他。有人献计说,介子推是远
载。如: 明嘉靖刻本《尉氏县志》: “‘清明’,门近有名的孝子. 你只要放火烧山,他就会背着母
前插柳,人各替鬓。”明万历三十三年《嘉定县亲跑出来。晋文公就下令放起了一把火。谁想漫
志》: “‘清明’,插柳于门,伐柳枝藏之,以为酿天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母子的踪影。
醋之用。’清乾隆四年(样狩县志》: “‘清明节’, 火熄之后再进山一看,介子推已身背老母抱着一
棵大柳树烧死了。在他身下压着一片衣襟,上有
男妇扫墓⋯⋯妇女先归。攀折柳条,攒捆成束,
载于车乘,归插屋檐,县佩节焉,下逮及大猫不几行血书: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
遗。”民国二十五年《阳武县志》: “‘清明节’,各
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
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于门上,曰为介子推招
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罢,珍爪地将这片衣襟放
魂也·一”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 “又,《岁时
人袖中。又难过又悔恨,便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记》: 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本地习俗
通令全国不许动火,一律吃冷食。第二年文公又
皆于‘清明节’日行之。’. 民国二十年《义县志》:
带领百官到绵山祭奠子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
,’( 清明节) 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缘介子推于是
第二天上山一看,只见那棵老柳又发出嫩绿的新
日焚死绵山,后人哀之,插柳以招魂。"dq
枝,便百感文集地折下一把,编了个柳圈儿戴在
清明节或寒食节插柳、警柳等习俗,多数地头上,群臣一见,纷纷效仿。晋文公便封这棵柳
区认为起源于介子推的传说。这个传说的大意是: 树为清明柳,定这夭为清明节,民间也很快流传
晋公子重耳因国难流亡在外,途中迷了路, 开了清明戴柳的习俗[x1
找不到东西吃。在饿得奄奄一息时绝望地说: “重
耳饿死事小,只怕晋国的老百姓役有出头之日
了。,’跟随他逃难的介子推听后想道: “公子在落介子推的传说,论其年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难时仍不忘子民,将来必定是个贤君,我要救他的历史,按其地域则传遍了几乎整个中国,甚至
性命,并尽力保他登上王位。”就偷偷从自己腿上中国周边的邻舍,如越南、韩国、日本等地UI
割下一块肉,煮给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非常感但正如大多数民间传说一样,它是在流传中不断
激,说: “你如此待我,叫我如何报答呀!”介子发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推说: “说什么报答! 我只盼望公子记住我这片苦有关介子推最早的记载当是《左传·禧公廿四
心,日后多多关怀百姓疾苦、做一个清明的国年》(公元前 636 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
君。,. 重耳当上国君后,对流亡期间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