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既有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也有其在分布上的地理规律。一、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土壤发生学说(soilgenesistheory)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一)自然成土因素及其作用19世纪未,(Dokuchaev,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1、母质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母质的矿物组成、理化性状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比如在含石英较高的花岗岩风化产物中,石英抗风化能力强,石英颗粒仍保存在土壤中,而且盐基(K、Na、Ca、Mg)较少,在强淋溶下,极易淋失,土壤呈酸性反应,而玄武岩、辉绿岩等风化物因为不含石英,盐基丰富,抗淋溶作用较强。(2)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其养分状况有所不同。比如钾长岩发育的土壤含钾较多;斜长岩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含Ca较多;辉石、角闪石发育的土壤含Fe、Mg、Ca等元素较多。成土母质对土壤质地影响也很大。比如:红色风化壳、玄武岩发育的土壤质地粘重;花岗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质地居中;砂岩、片岩发育的土壤较轻。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2、气候气候主要通过湿度和温度对土壤形成产生影响。(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到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以及物质的累积和淋失(2)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决定养分物质循环的速度。3、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1)植物能累积和集中养分,使养分集中在表层,对肥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根系的穿插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根系分泌物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2)动物土壤中的动物从微小的原生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在土壤中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参与了一些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作用以及搬运、疏松土壤和母质的作用;某些动物可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有的脊椎动物能够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的剖面层次;动物残体、粪便可作为有机质的来源。(3)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在土壤形成中一方面能促进OM分解;另一方面又合成腐殖质,其后再进行分解,这样就形成了土壤物质的循环。另外,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有的细菌能促进矿物的分解、增加养分的有效性。4、地形地形通过影响其它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来间接影响土壤形成影响到母质的重新分配;影响地表热量和水分的重新分配。影响生物带的分布,例如山脉的走向、海拔高度造成了不同的生物气候带,而使土壤相应地呈现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5、时间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程度和强度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加深。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1)绝对年龄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2)相对年龄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一般土壤相对年龄长,则绝对年龄也长;但绝对年龄长,有些相对年龄反而短。(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定向的。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在逐渐认识土壤发生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土壤、培肥土壤,它的影响可以是较快的;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3、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壤引起的;4、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并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二、土壤剖面土壤剖面(soilprofile)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土壤发生层(ichorizon)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土体构型(soilprofilepattern)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一般土壤剖面由最基本的三个发生层组成:淋溶层(A层)eluvialhorizon:处于土体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