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诸葛亮的诸子兼修李松竹【摘要】诸葛亮一生学兼诸子,并且在实践中取长补短,灵活运用,诸子百家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诸子之长成就了诸葛亮的军政成就,也成就了其在后世的崇高形象。关键词:诸葛亮、诸子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被后世视为智慧的化身。实际上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学兼诸子;实践中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其政治、军事生涯所取得的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诸子兼修。从现有资料来看,诸葛亮至少是学兼儒、道、法、墨、兵、纵横各家的。在他学习、处世以及从事军政事务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学派的严格界限,而是对于各家学派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一、儒家对诸葛亮的影响诸葛亮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虽然先祖诸葛丰以执法严明著称,但经过两汉两百余年儒学风尚的浸淫,诸葛亮家族所尊奉的主要思想应该是儒家思想了。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儒家思想在他身上更是有诸多体现。在归蜀之前,他高卧隆中,正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尊奉的是儒家的出世入世观。归蜀之后,“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1,尊奉的是儒家的忠孝节义。虽贵为丞相,但不忘“先理身,后理人”,严于律己,身死之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严于治家,走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道路。虽然法治严苛,但却重视德化,认为“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2主张“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3。为政重视民生,主张“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吸收了儒家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小到己身,大到军国,诸葛亮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自觉的以儒家的相关思想作为自己处世为政的指导。二、法家对诸葛亮的影响关于诸葛亮的法家思想,史学届已经有过相当充分的研究,有论者认为,诸葛亮的思想中占主体地位的就是法家思想,本文认为有待商榷的。毕竟诸葛亮还是主张“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4,诸葛亮治蜀,“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5。难以想象,一个以刻薄寡恩的法家思想为主体思想的政治家能使百姓“咸爱之”,因此本文主张,儒家思想应该是于诸葛亮而言应该是第一位的,不过法家思想仍在诸葛亮的思想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诸葛亮未出仕前,常以管仲、乐毅自居,而管仲是先秦时期齐法家的代表性人物,法家著作《管子》虽托名于管仲,但其中却包含有很多管仲治国理政的思想,可见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倾向于吸收法家的相关思想,以此匡正天下。入仕后,诸葛亮理政上“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华肃然也6。军事活动方面,奉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对军事活动的支撑作用,治蜀期间,劝课农桑,加强水利建设,于都江堰设堰官,配给大量士兵维护都江堰;鼓励织锦业,使得蜀锦成为蜀汉决敌之资;不夺农时,虽然征战连年,但一直坚持按时轮换士兵回后方生产;为解决军队后勤供给,于渭滨分兵屯田。除此之外,他还引导后主学习《申》、《韩》1陈寿《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48页。2诸葛亮《诸葛亮文集·治人第六》,中华书局2009年,第64页。3诸葛亮《诸葛亮文集·教令第十三》,中华书局2009年,第72页。4诸葛亮《诸葛亮文集·教令第十三》,中华书局2009年,第72页。5陈寿《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63页。6陈寿《三国志》卷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