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风貌与整体形象设计1、城市景观风貌现状特征(1)自然要素山体:中心城南北两侧山体环绕,城中巨山、临山、张山、龟山、韩龙山、袁寨山、匡山、谷山、凤凰岭、九鼎山、裴山、坛山遥相辉映。河流:潘龙河、潘龙河支流、小沙河、唐庄河、沙河齐村支流、东沙河、西沙河、大沙河、榴园河穿城而过。著名的万亩榴园自然风景区(2)历史文化要素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抗日战争纪念地。(3)建构筑物、人工设施新的行政中心、会展中心等。近年来,枣庄中心城的景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市行政中心为代表的建筑群和市政广场正逐渐展现出枣庄的新城面貌;光明大道已拓宽到50米,两侧绿带21米,成为展现新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先后建设和改造了光明广场、文化广场、行政中心广场和若干街头绿地、沿路绿带,改善了城区环境景观面貌,为今后城市景观建设和整体形象的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存在问题城市周边的山、河、林等重要城市环境要素没有很好的利用。建筑设计缺少地方特色,城市繁华区段和重点地段建筑水平不高,精品相对较少。城市整体风貌有待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城市主要出入口识别性和地方特色有待加强。城市轮廓较为零乱,缺乏统一设计,高层建筑不集中;城市街道空间雷同,场所特色不突出。旧城区一些地段建筑质量较差,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提高。3、城市景观风貌规划(1)形象定位城市特色,即城市的个性,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是城市形象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品牌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根据中心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空间布局特征,充分发挥枣庄中心城山多、水丰、林密的优势,将城市周围山、林、农田、果园、大环境绿化和河流水系作为城市的重要背景景观资源;充分挖掘和体现枣庄做为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抗日战争纪念地的历史文脉,使城市弥漫浓郁的文化气息;结合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富有特色的“组团式生态山林城市”的中心城整体形象。(2)城市景观风貌特色与格局充分尊重、挖掘和利用城市景观风貌现状特征,以自然山脉为特征,以“九脉碧水”为纽带,通过规划形成“青山绿林入城”的山、林、城一体的景观风貌特色与格局。进一步强化和突出“红”色文化,即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抗日战争纪念地;“兰”色文化,即运河古镇、河湖水系;“绿”色文化,即山峦林茂、山清水秀。4、空间景观规划按照显山、露水、绿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塑造富有特色的美好城市形象的原则,重点加强二界面、三轴线、四区段、七节点、九条路、十视廊的规划,突出展现枣庄市特色山林城市的景观风貌。二界面:本次规划力求突出中心城环境特色,打造枣庄山林城市品牌。位于中心城南北两侧的山脉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生态资源,规划通过加强山体保护与绿化建设形成中心城的绿色屏障和自然景观界面。加强新建区域的控制,严禁占山建设。三轴线:城市发展景观轴线:光明大道既是中心城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又是中心城重要的景观大道,现状道路两侧绿化景观良好,规划将其由西向东贯穿城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研发中心、张范组团、光明广场等,形成全面反映城市发展建设面貌的城市发展景观轴线。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光明大道两侧用地的控制,净化道路两侧的建筑景观环境,塑造充满都市气息的空间开合有序、建筑错落有致、绿化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时代风貌景观轴线:作为展现新城生活内涵、集中体现枣庄市多层次全方位发展风貌的重要区域,规划在庐山路和黄山路之间形成极具特色的绿地景观系统——以公共绿带贯穿山林公园、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形成集中反映中心城时代风貌的景观轴线。规划要求进一步突出该轴线的绿核景观特征,加强轴线内绿化与水系、建筑的穿插与呼应,塑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时代风貌景观轴线。商贸生活景观轴线:以青檀路为基础,进一步加强青檀路两侧商贸服务设施的建设,整治街道与建筑风貌,理顺道路交通结构,提高绿地率,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高质量、高品位的城市商业服务区,形成集中反映城市生活景观风貌的商贸生活景观轴线。四区段:加强大连路、祁连山路、武夷山路、光明大道、店韩路围合区域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科研开发、工厂建设、公园绿地为主的重要景观区段的建设,形成以清洁高效、环境优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区形象,集中体现枣庄全新的工业园区景观风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园区在建筑风格上已摆脱灰暗、沉闷,代之以明快、简洁的形象,规划要求城市新建工业区在工业厂房的设计上宜多应用新型材料,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风格。加强祁连山路、松花江路、武夷山路、光明大道、长白山路、珠江路围合区域以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商贸中心、公园绿地为主的重要景观区段的建设,形成色彩明快、空间舒展、高效秩序、轮廓优美、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现代化新城区,集中体现枣庄新城建设的新环境、新景观、新风貌,高层建筑应首先考虑在此区域内建设。加强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