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布迪厄:区隔、资本————————————————————————————————作者:————————————————————————————————日期: 布迪厄:文化与权力三、区隔:趣味分野与社会等级布迪厄表明,一切文化实践中存在的趣味,实际上与教育水平和社会出身两大因素相关。有什么样的文化消费者的社会等级,就有什么样的艺术消费等级。四、区隔:纯粹凝视与功能满足布迪厄认为,只有把对于狭义的高级的“文化”的趣味,也就是对于合法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等)的趣味,与一般认为形而下的、粗俗的文化经验(餐饮、美容、装修、摄影等等日常实践)的趣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了解文化实践的意义。由于艺术自主性场域的形成,纯粹美学带来的纯粹的凝视,作为历史的发明,不仅仅成为文化生产场的基本信念,而且,还带来了一种向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强加以自己逻辑的美学性情,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形式高于功能,强调表征模式高于表征对象。统治阶级就餐的时候考虑的是餐饮行为的形式维度:灯光、音乐、服务、排场、菜肴的色香味,而下层百姓考虑的不是怎么吃,而是吃什么,是鱼还是熊掌,是青菜还是萝卜,以及吃得是否经济实惠等等;精英阶层欣赏的作品注意的是叙事技巧,是作品描述了什么,而工人阶级渴望的却是在作品中的一种感情投入,一种道德感的满足。五、区隔:自由趣味与必然趣味最后,由于纯粹的凝视的合法性和神圣性,没有什么被凝视的对象是不美的了。我们都可能知道罗丹的那句广为引用的名言:世上没有不美的事物,只是缺乏审美的眼睛。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误读为,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稍纵即逝的美的事物。但是纯粹美学的意思却可能是:一切事物,特别是被认为粗俗的、淫荡的、卑下的、低级的事物都有可能转化为美。假如我们观照事物的方式是纯粹的,那么就没有什么对象是可能不美的,无论是杜香的尿壶还是行为艺术家在艺术展览馆门口吹涨的避孕套。同样,表征的道德,艺术的道德,或者说审美性情的道德,指向一种伦理学的价值中立或者说道德虚无主义,并且在事实上常常与日常生活的道德格格不入。布迪厄在这本书的引言中引用了一段艺术家的话:“给我最大触动的是这一点:在我们的首演舞台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淫秽的;歌剧中的芭蕾舞女,即使是裸体的舞者、仙女、小妖精或女祭师,都保持了一种不可亵渎的纯洁性。”这样,统治阶级通过以风格化的形式来否定功能和内容,通过类似于圣餐变体论的自我神化,使自己将肤浅快感提升为纯粹快感,从而在文化实践和日常实践中获得了一种特权,一种摆脱任何低级趣味可能性的绝对自由。形式与功能的对立对应着自由的趣味与必然的趣味之间的对立。前者通过对后者的排斥将自身合法化,并将隐含的阶级对立转化成为一种被工人阶级或被支配阶级认同的文化趣味的区隔,这样,文化的区隔便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文化实践一方面调节了诸阶层之间的对立关系,另一方面又掩饰着社会不平等的事实。六、文化与符号暴力由上文可见,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趣味的区隔(高雅/通俗,形式/功能,深刻/肤浅,尊贵/卑下,体面/粗鲁等等)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正如一位学人指出的那样,布迪厄在文化领域试图做的正是马克思在经济领域已经从事的任务:揭示文化生活中的权力动力学和基本结构。布迪厄之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实践上,不仅仅是因为他反对庸俗社会学把一切问题化约为物质基础或经济因素的决定力量,从而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