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电影《海霞》诞生记.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电影《海霞》诞生记.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电影《海霞》诞生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电影《海霞》诞生记作者:袁成亮来源:《党史纵览》2006年第12期来源日期:2007-2-23本站发布时间:2007-2-234:09:55阅读量:959次“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一提起《海霞》这部影片,相信已过而立之年的人耳边就会响起影片中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这首歌与电影《海霞》一起,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它与同期的《创业》、《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一起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影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在其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波折。笔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一“文化大革命”前期,以“文化革命旗手”自居的江青在舞台上大搞“样板戏”,并由此形成了八亿人民八台戏,样板戏“一花独放”的局面。一些长期从事故事片摄制的老同志对此十分不满。1971年5月20日,长于故事片拍摄的导演谢铁骊借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9周年之际同导演成荫、摄影钱江联名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反映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故事片的迫切要求,并就如何抓好故事片摄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周恩来收到信后,十分重视,立即将此信批转给江青。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干预,1972年,由江青掌管的国务院文化组这才决定恢复故事片的生产。文化组恢复故事片拍摄的决定一下达,各电影制片厂便闻风而动。谢铁骊更是兴奋不已,到处寻找故事片的材料。一天,他见女儿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一本书,拿过来一看,原来是南京军区作家黎汝清创作的小说《海岛女民兵》,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本书讲述的是渔家孤女李海霞在党的哺育下,在与渔霸陈占鳌、潜伏敌特刘阿太等敌人的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战士的故事。谢铁骊看完后觉得这是个拍片的好题材,主题好,有生活,内容也很健康,而且在当时阶级斗争一统天下的局面下,拍这样的片子政治上也比较保险,不会出问题。他很快将它改成了电影文学剧本《海霞》。正在“等米下锅”的北京电影制片厂也立即将其列入了拍摄计划。谢铁骊随后组建了《海霞》摄制组。刚刚从干校回厂的王好为进入导演组,成了他的副手。他的老搭档钱江负责摄影。班子搭好后,谢铁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演员选拔,最后确定由“文化大革命”前已经成名的王苏娅出任女配角阿洪嫂,在北京前门一家副食店发现的张力维饰演彩珠,从北京的一所小学里找到蔡明出演小海霞,天津的中学生洪学敏扮演玉秀。戏中女主角海霞原打算由谢芳扮演,但由于她的年龄偏大,后来改由福建省京剧团的吴海燕扮演。为了充分把握影片的主题,1972年8月,谢铁骊带着钱江、王好为出京南下,头站抵达南京,与《海岛女民兵》的作者黎汝清交换改编《海霞》剧作的意见;然后转至温州,和小说女主人公海霞的原型汪月霞交谈,考察女民兵们的学****与工作,深入生活;随后一路向南,路经浙江、福建、广东,挑选外景地。此次出访,历时月余,一路上精神抖擞,大有不把此片拍成一流影片不罢休的气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谢铁骊全力投入《海霞》拍摄时,江青的一个调令却将他调到了样板戏《海港》剧组担任导演。临行之前,谢铁骊对王好为等人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培训好演员,继续寻找合适的外景地,做好拍摄《海霞》的前期工作,待他回来后立即投入拍摄。1973年4月,谢铁骊拍完《海港》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