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柳笛和榆钱————————————————————————————————作者:————————————————————————————————日期: 《柳笛和榆钱》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自读。2、纠正错误读音。3、在语境中理解新词的意思。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3、提出不懂的问题。三、介绍阅读方法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四、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什么事及本文的写作顺序。1、主要写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的欢乐。2、按总分方法记叙的。五、交流自学的收获,提出不懂问题。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3)自由读,指名读。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愿怎么吹就怎么吹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我们的样子(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3)出示文字片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1)摘榆钱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5、总结全文,谈收获。(1)学习组材方法:先总后分。(2)情感体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五、布置作业:1、积累好词佳句。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          4、柳笛和榆钱              第一部分:全文总起              第二部分:童年趣事           第三部分:吃榆钱   《带雨的花》教学目标:“谅、诱”等5个生字,掌握“偷、请、躲”等9个会写的生字。、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诗歌,搜集有关诗歌、金波的资料,幻灯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指名读,开火车读。。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描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又爱妈妈,不忘给妈妈采朵带雨的花,又怕回家挨打的愧疚心情。)“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畅所欲言)。。。第二课时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带雨的花》,齐读课题。:请大家回忆一下,金波老爷爷的这首叙事诗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回忆诗的主要内容),金波爷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小姑娘偷偷跑出了家,尽情地玩耍的情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