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浅谈“哥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哥文化”.doc

上传人:miao19720107 2019/10/8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哥文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哥文化”一、哥文化的由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上还流传着哥的传说”,这些句子多数人都已耳熟能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了。那么“哥”字到底是怎样泛滥开来的,下面我们展开道来。“哥”最初的走红,大致有这样一个传说:某天夜里,百度魔兽世界吧出现了一张吃面的图,注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此图迅速在网络上蹿红,大家纷纷效仿,出现“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呼吸的不是空气,是寂寞”等等类似句式的句子。2009年7月开始,这样的句式开始攻占国内各大论坛,掌握了论坛的主流话语权,而钟爱以此句式回帖的人也被网友称为“寂寞党”。“哥××的不是××,是寂寞”,这个看似无厘头的话语方式,成就了网络恶搞的新流行句式模板。任何一句平淡的句式,只要被网友们瞄上并进行模仿,立即显示出强大的爆发力。在网友的智慧下,寂寞句式急速发展,延伸出许多新句式,如“哥抽的是烟,吐出的是寂寞”、“醉的是人,不醉的是寂寞”,在模仿中开始彰显出某种或调侃或讽刺的态度,成为众多网友表达心情的一种流行方式。“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是“哥”字诀走红的另一个经典句式。据传这句话的起源是猫扑大杂烩,是由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该帖原文写道:“这个世界创造了哥,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更多地去崇拜、尊敬,同时也给大家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向往,人们常说人有了希望,生活才有了奔头,生命才活得更有价值。”帖子还告诫网友:“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流传着哥的传说”。2009年“哥”字诀的娱乐方式,不仅造就了“寂寞党”,还建立了江湖门派,人称“春哥教”。在湖南卫视的“快乐传递”中,主持人向博爱卫生站里的人问好:“我们是湖南卫视的,你认识她(李宇春)吗?”对方脱口而出:“哦!春郭(春哥)!你好你好!”“信春哥,得永生。”“春哥纯爷们儿,铁血真汉子!”在许多网站论坛中,都不难发现类似的跟帖,而这样一句恶搞话语却慢慢促成了“春哥教”在网络世界的生根发芽。记者曾经询问过一个“春哥教”的忠实“信徒”:“‘信春哥’跟李宇春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该网友这样回答:“成为春哥教众的人,并非一定是喜欢或者讨厌李宇春,我们真正喜欢的是‘春哥’这个概念。”与之相关的是,“信春哥”的句式也迅速带来了新的模仿,尤其是当《快乐女声》再次发掘出又一位“哥”—“曾哥”,曾轶可之后。“信曾哥,不跑调”、“信曾弟,得奇迹”、“信曾妹,得富贵”、“信曾姐,流鼻血”。在2009年末,这种句式模仿曾让各大论坛沉浸在一片称兄道弟,呼姐道妹的认亲热潮中。再到周立波年初在电视节目《壹周立波秀》录制现场,曾即兴演唱过《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我坡上刮过。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台下观众笑出眼泪。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无论“春哥”还是“曾哥”,名声皆不敌无心插柳而红透网络的另一位“哥”—“犀利哥”。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宁波乞丐,因为一张照片的断章取义而“被走红”,不仅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围观,更是无意中将“哥”概念发扬光大,在他之后,“雪碧哥”、“深邃哥”、“双刀哥”、“工地哥”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哥”熙熙攘攘。“哥”不仅成了一种潮流,更演变成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有网友还以《哥本传说》为名创作小说,其中一句话大概可以用来作为“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