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纵谈传承百年煤业的创业文化黄石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黄石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据南宋史学家洪迈(1123-1202年)著《夷坚志》载:“楚之荆州,兴国州(今阳新县)……皆产石炭,可以炊爨。”以此记载黄石煤炭开采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大冶县志》嘉靖庚子(1540)年志记载:“煤炭出章山、道士袱二里”,大冶地区煤炭开采亦有470多年历史。早期的煤炭开采均为民众自发组合开掘小煤窑,手工操作,农闲则聚,农忙则散,挖掘的煤炭供做饭、烧石灰之用,生产形不成规模。黄石煤炭的规模开采,是伴随铁矿的规模开采和铁的冶炼而开始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次年选定在湖北汉阳办炼铁厂,在全省范围内查勘煤铁资源,查悉“大冶、兴国一带铁利大开”,发布告示晓谕鄂湘川三省“民间多开煤斤”,以应汉阳炼铁厂燃煤之急。并由官方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在大冶铁山南的水牛山开办王三石煤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黄荆山南麓牛马隘开办李士墩煤矿,使用外籍矿师和当时的西方先进技术开采。虽因各种原因开采时间不长,先后停产,但对民间使用西法开采煤炭产生启示和引导作用。追溯黄石煤炭开采历史,真正传承下来的是源华煤矿。源华煤矿是由富源、富华、利华等3个煤矿先后两次合并而成。富源煤矿公司创办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位于大冶东乡黄荆山北麓之桐梓包(今黄石下窑桐梓堡);富华煤矿公司创办于民国七年(1918),位于黄荆山北麓黄思湾;利华煤矿公司创办于民国十三年(1924),矿井位于大冶东乡黄荆山南麓之柯家湾。富源、富华于1936年合并为源华煤矿。利华与源华开采同一井田,新中国成立后均实行公私会营,为合理开采,免除高山运煤困难之阻,省政府决定利华煤矿于1953年并入源华煤矿。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煤炭发展。投资改造老矿,建设新矿,使老矿获得新生,新矿不断发展,几十年来,黄石煤炭管理体制历经了源华煤矿公司、鄂冶矿务局、湖北省煤炭工业公司、黄石市煤炭工业局、湖北省黄石煤炭矿务局的频繁更迭,到上世纪70年代末由一个源华煤矿发展到9矿10对生产矿井,年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的黄石矿务局,原煤产量由解放初期年产15万吨,发展到1978年的125万吨。成为江南九省少有的百万吨矿区,为湖北省和鄂东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作出了经济要做出了重要贡献。黄石煤炭虽历经数百年开采,近代史上的官办煤矿和民间办的煤矿不计其数,为什么其他煤矿都成匆匆过客,如过眼云烟,唯有源华煤矿能传承百年,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主要原因是源华煤矿的创业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尤其新中国成立后矿山回到人民怀抱,煤矿工人成为矿山的主人,广大矿工为了解决湖北经济发展缺煤问题,为了共和国的繁荣和富强,艰苦创业,发展煤炭生产。在新的历史阶段创业文化成为煤矿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2004年5月黄石矿务局完成改制工作,新组建成立黄石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续百年煤炭事业,将创业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力行创业,传承百年煤业,再续百年辉煌,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近一百年黄石煤炭工业创业历史证明,没有创业就没有传承,更谈不上发展。创业文化是黄石煤炭工业的特色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在创业中发展在发展中创业煤炭开采是资源型产业,没有资源就是无本之源。一个煤矿井田的资源是有限的,不会无穷无尽,而一旦采完了,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煤炭开采业的不可逆变特点就是其风险性,资金投入了,资源发生变化,或者是煤炭储量没有预测的那么多,或者经过数年开采资源枯竭。因此,搞煤炭开采行业必须有前瞻性。而黄石地区的煤炭赋存条件不好,井田储量不丰富且分散,局部可采2层,煤层一般为1-2米,含煤系数为7-20%,煤体以似层状为主,间有藕节状、鸡窝状、透镜状和扁豆状。煤种以无烟煤为主,烟煤次之。煤炭资源的这些先天条件,决定黄石地区煤炭不适合大规模开采,而且矿井服务年限短,从事煤炭开采的业主,必须边生产,边寻找资源,不断创业,增加矿井的后续能力,方能传承事业,保证煤炭事业持续发展。创业,在旧中国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煤矿创业何其艰辛!富源煤矿1909年由小煤窑改造,扩建生产,从1912年年产7000吨,发展到1935年吨;富华煤矿1916年创办,从最初年产量20000吨,发展到1935年吨;利华煤矿从1924年创办,1937年产达到吨。1936年富源、富华合并为源华煤矿公司。据当时的国家《矿业周报》统计称,利华、源华两公司原煤产量在全国10省21个主要煤矿中,分别排名为第16位、17位。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10月17日石灰窑沦陷,日军侵占铁矿、煤矿,掠夺资源,不仅把大批的铁矿石、煤炭运往日本,而且强夺矿山的设备、材料,破坏生产设备,源华、利华发电设施被日本拆走,利华煤矿全国第一条翻越高山的褂线设施被日军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