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3月2日《巴顿》(下) 马骏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3日 10:11
主讲人简介:
马
骏:法学博士。1953年生,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军事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工作,现执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理事。著有《世界经典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人物》等著作。
内容简介:
在二战的美军将领中,巴顿以其鲜明的个性而备受争议,他做事的随心所欲在战场上也不例外。1918年,美国发动圣米耶尔战役,对德国实施作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仗。9月13日,巴顿率领他的坦克旅参加了这次战役,在没有接到任何指令下,巴顿冒然进攻,虽然成为1918年协约国最早进入兴登堡防线的部队,但却暴露了美军有坦克的秘密,巴顿的这次轻率之举,遭到上司的严厉斥责,然而也是这次的冒然行事,却引起了美军另一位高级将领的注意,巴顿的军事生涯由此改变。
巴顿无疑是一代名将。赫赫战功使巴顿威望大增,官运亨通,晋升为四星上将,甚至被吹捧为“军事奇才”。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他对战争无比热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像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他自认为赢得战争靠两样东西,那就是胆量与鲜血。其实,在这些光怪陆离的表象背后,巴顿还有他能打胜仗的秘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涌现的军事将领中,巴顿的军事生涯真可谓跌宕起伏,摇摆不定,尽管他战功显赫、所向披靡,在沙场的表现近乎完美,但他鲜活独特的个性让任何完美都与他无缘。他会把一件坏事情办好,也会把一件好事情办糟。在巴顿的一生中,有赤胆铁心
作战勇猛的华丽词汇,还有傲慢偏激、口无遮拦的不美字句。前者给了巴顿无比的荣耀,后者则让这位老将几经沉浮,甚至影响到了前程。
巴顿的死亡就像他的性格那样,有很多值得人们琢磨的地方。巴顿的辉煌得利于战争。他简直就像是为战争而生的,没有了战争,他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即使活着,他也活得没有一点精神。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巴顿真的死了,他的死应验了一句话,他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人,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巴顿的出现证明了人类多彩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那是一种视荣誉为生命的人,这位曾经叱咤战争舞台的风云人物在结束他个人的演出之后安静地离开了。
(全文)
中国有句俗话千里马还要由伯乐去认,巴顿就是这么一个人,巴顿的经历也充分说明了这句话的哲理。二战爆发的时候,巴顿在美军还真没有太大的名气,至少那时候的巴顿,远远不及后来的巴顿。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识货,否则尽管是千里马,也只能仰天长鸣,发出怀才不遇的悲叹。那么巴顿的伯乐是谁呢?这个人就是乔治·马歇尔,马歇尔和巴顿的相识还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马歇尔正在潘兴手下面的一个第一集团军当作战处处长,巴顿担任装甲旅的旅长,两个人并没有什么深交,只是在一个部队任职,见面打个招呼而已,那么在圣米耶尔战役中,我上次讲的圣米耶尔战役中,巴顿鲁莽的行为受到上司罗肯巴克准将的申斥,这个事情发生之后,自然让在集团机关工作的马歇尔知道了。马歇尔非常欣赏巴顿的行为,马歇尔对圣米耶尔战役中巴顿的鲁莽行为,认为是无可厚非,马歇尔说如果我是巴顿,我当时也会那样做,所以就这么一件事,两个人就建立了友谊了。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