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9月24日《的艺术个性》(下) 周汝昌
主讲人简介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意外发现了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内容简介
《红楼梦》的艺术个性,在上一讲里,我们提到了伏线。而这个伏线所引出的就是整个《红楼梦》的大布局、大章法。它的布局结构是两截,前边54回写的是过除夕,祭宗祠,家庭的盛会,荣国府的那种排场。一过54回,笔墨马上变了。前边主要是写小姐、少奶奶,而后半扇真正占据艺术舞台的已经不是那些人了,是那些各层各级的大丫鬟小丫鬟,无名的小女儿。前半扇你看到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是为了反衬后边的54回,一共是108回,两大扇,一前一后,一个大整体,大章法。
了解了这个大布局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曹雪芹怎样写人、写境。比如写境,写荣国府,怎么落笔?这是全书的要害,也是最吃功夫的地方。那么先从扬州说起,十万八千里,冷子兴跟贾雨村两个人在酒桌上的对话,就出现了远远的荣国府的影子。然后,黛玉入府。看见三等仆妇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打扮。渐渐地,这样一个大的荣国府就出现了。
写境,他不把“境”孤立起来,总是和人联在一起。比如《红楼梦》里写得最好的一个情节就是宝玉挨打。这一个场面打动了多少人,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艺术。这儿也是最难写的,而曹雪芹却写得如此自如,好像不费什么事,一层层推进,写到高潮
,顶峰。那么现在我们再说《红楼梦》的艺术个性,它的成就,我们给它“伟大”两个字的评价,不是过分的。
《的艺术个性》(下) (全文)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请来的主讲人是著名的红学专家周汝昌周先生,大家先表示欢迎。今天周先生要给我们讲《红楼梦》艺术的个性,大家鼓掌欢迎。
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它的个性什么样?何在?我想引用鲁迅先生的一些看法。鲁迅不是红学专家,仅仅做了一部《中国小说史略》,里边的第二十四篇是专讲《红楼梦》,他的大题是《清代的人情小说》,人情,它是写人的感情,那个人情,不是人情世故,送红包。你知道送红包在老社会里边,那叫人情,送点人情。真,他这两个字就抓住了这个精神中心,然后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艺术他没有多讲,但是他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哪个命题呢?伏,埋伏的伏,他说伏线,就伏在那里边的一个线索。他特别注意这一点,他看到《红楼梦》里边的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个性,就是这个伏线。那么这种艺术,仅仅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