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吴小如小传吴小如,本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古典文学研究家、戏曲评论家、教授。原籍安徽泾县茂林,1922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书香门第。“九·一八”事变后,于1932年随全家入关,迁居北平。1935年毕业于北平私立育英小学,随即升入育英中学,正值“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秋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就读。1941年自天津私立工商学院附中升入该校商科会计财政系。1943年起先后在天津私立达文中学、志达中学、圣功女中等校教国文。抗战胜利后,入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肄业。在北大学习期间,曾在沈从文先生主持和介绍下编过当时华北日报的《文学副刊》。1949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天津津沽大学(今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员。1951年秋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1952年大专院校合并调整,留北大中文系任讲师。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末调到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任教授。1991年退休。抗战胜利后,即在京、津报刊发表书评,对一些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大胆评论,敢于直言不讳。还写有不少散文、戏曲评论,并从事翻译工作,译有英美短篇小说和《巴尔扎克传》等。建国以来,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5年出版了《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以后又有《古典小说漫稿》和《小说论稿合集》(合著)等书问世。对古典诗词也颇有研究,先后著有《诗词札丛》、《古典诗歌习作与欣赏》、《古典诗文述略》等专著。他写的评论《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获1991年北大学报荣誉奖。吴小如自幼喜好中国传统戏曲,从三四岁开始听唱片,五六岁便随家人外出看戏。十三四岁即学写剧评,二十岁前后开始用“少若”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有关戏曲评论的文章。全国解放后,陆续写有大量剧评,集中收入在《台下人语》、《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等著作中,后汇集为《吴小如戏曲文录》(1995年北大出版社出版)。1996年,《吴小如戏曲文录》一书荣获北大优秀文化著作奖。吴小如博览群书,著述颇多。先后出版的其他著作主要还有《读书丛札》、《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古文精读举隅》、《书廊信步》等等,均有精到的见解。此外,吴小如秉承家学,对书法也有较深造诣。1992年2月,吴小如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负责主编文史馆《诗书画》丛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燕京学报》常务编委。老铁丁丑年正月十五自序这是我继拙著《书廊信步》之后所辑存的又一本文稿,题曰《今昔文存》,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编纂的《书海浮槎》中。我本已无意灾梨祸枣,把这些饾饤之作辑印成册。而此帙之成,实缘受到萧乾先生的督励。谨在此向萧老致谢。书名含“今”、“昔”二字,所谓“昔”,是由于书中纳入了我近时搜求到的半个世纪前所写的书评,共二十篇之多。即做为此书的第一分。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喜爱文学,尤好杂览。一度想走创作的路,不久即自知不是这块材料。抗战胜利后,我重新上大学读书,便决心对新旧文学作品从事介绍与批评。自1945至1948年,所写书评数十篇,现在能找到的约近半数。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文字幼稚肤浅,意见也不免武断偏颇,自今日观之,欠通妥之处殊不为少。但彼时下笔之初,也为自己规定了两条守则:一是言必由衷,只说自己的话,不攀附或盲从任何人;二是力求立论公允,即使是自己所曾受业的恩师,对他们的作品也不一味揄扬赞美,我认为好就说好,认为不足就径直指出。这两条规定一直保留到今天,因此一生得罪了不知多少人。至于这里所编入的二十篇书评,所评诸书绝大多数皆出自现代作家中的大手笔,而在当时,它们大都属于“当代文学”。时隔半个世纪,这些名家的名著基本上已流传到今天,且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和良好的效应。当然,要求我在50年前写的文章无论观点、方法和材料都一无舛谬是不可能的。但我既已辑成一帙使之重新面世,也就无须“悔其少作”存藏拙之想。反正在当时是作为值得推荐的好书或必须批判的劣作才来进行评论的;而到了今天,或可为治现代文学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一点文献资料(也许是反面教材),则于愿已足。知我罪我,皆所不计了。此书第二分题曰“近年文稿”,内容较杂。其中有书评,有序文,还有一些以订讹传信为目的而写的琐碎点滴的短文,以及时下在社会舆论中有着毁誉参半的所谓杂文。其中有一小部分文字是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刘亚铁同志从其它拙著中选出的。既然他认为这一部分文章还有重新付印一次的价值,我当然不便反对,并在此谨致谢意。昔年先师俞平伯先生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题名为《杂拌儿》,这本来带有自谦之意。而此书的第二分则确实属于七拼八凑而成的“杂拌儿”,连自己看了也感到惶悚。所幸内容总算没有离开读书和治学这一中心话题,且多少带点儿可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只要可供读者作为茶余饭后的遣兴读物,我也就心安理得了。1997年岁次丁丑元旦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