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胶东大鼓.doc

格式:doc   大小:10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胶东大鼓.doc

上传人:luciferios02 2019/10/10 文件大小:1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胶东大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胶东大鼓————————————————————————————————作者:————————————————————————————————日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胶东大鼓胶东大鼓是产生于山东胶东半岛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7年“全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包括“胶东大鼓”在内的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展示活动,再次走向全国人民的视野。为详细了解胶东大鼓的传承发展历程,笔者先后采访了负责“胶东大鼓”申遗工作的烟台市群众艺术馆邢建国副教授和从事胶东大鼓研究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岩峰。初为盲人谋生手段据了解,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最初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所演唱的曲本包括《姜太公卖面》、《韩湘子讨封》等民间传说,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后因袭用鼓书、三弦等与其它鼓书相同乐器伴奏,故称“大鼓”,流传何地就以何地命名,如福山大鼓、蓬莱大鼓等。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其它的娱乐方式,于是盲人们的演唱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天劳作之余的最大消遣。邢建国介绍说,最早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年间荣成的刘学义、莱阳的徐尚厚,道光年间福山的刘行有,同治年间黄县的丁戊辰,光绪年间蓬莱的杨大田等。如果按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胶东大鼓产生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的传统曲目较为丰富,短篇书目有《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中长篇书目有《红灯记》、《紫金镯》、《进宝传》等较有特色。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笔者从烟台市群众艺术馆提供的“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独特神韵传遍中国一个最初由盲人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是怎样感染了世界音乐大师? 从事胶东大鼓研究多年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岩峰介绍,胶东大鼓大致分为南、北、东三路流派;南路主要流行在莱阳、莱西、海阳、即墨、平度、掖县及半岛中部栖霞等地,北路主要流行在蓬莱、黄县(今龙口)、烟台、福山、牟平等地,东路主要流行在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地,各路派系唱腔不同,构成了胶东大鼓独特的音乐特色。胶东大鼓的形成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的引进。伴奏乐器主要有小圆鼓、日月板、三弦组成,随着戏曲乐队的出现,逐步出现了坠琴、洋琴、二胡、京胡、四胡、三弦等多种乐器,具有高亢、起伏、婉转、热烈急促等特点。刘岩峰介绍说,日月板为胶东大鼓所独有,其形状设置与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有关,称为天皇在上(日板),地皇在下(月板),人在当中。他一边说一边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演唱胶东大鼓家什,右手执槌,左手打板,叮叮咚咚地演唱起来,只听得那鼓板声音清脆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