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987年的世界建筑界,正是“国际主义风格”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大型公共建筑几乎都被“玻璃幕墙、钢筋水泥、简单明快而且不加任何装饰”的高楼大厦所垄断。让·努维尔则显然走向了另一种道路,当年落成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通透、具有未来世界的科技感,而建筑内部则营造出令人着迷的伊斯兰风格的光影图案。极佳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未来高科技空间的协调能力,使得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2007年,在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落成20年之际,让我们将目光再次关注让·努维尔的建筑理念,看他如何一边追溯过去的文化记忆,一边将未来的建筑影像一一呈现。现代建筑语言重塑传统文化很多时候,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常常隔着一道鸿沟,现代与传统之间也常被认为难以沟通,然而这就是当代建筑师将同一形式、尺度、材质的高楼大厦放在世界各地的原因吗?在让·努维尔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我真的被国际主义风格震惊了,在我就读巴黎布兹建筑学院(EcoledesBeaux-ArtinParis)时,我发现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面貌,建筑与本国文化没有任何联系,与所在环境也并不相合,只是同一建筑风格语素的重复,这并不是一名建筑师应有的态度”。1980年,由法国总统密特朗提议,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造一座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ArabWorldInstitute),跨越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藩篱,使西方大众认知、感受这一悠久文明的价值。主题本身已构成了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挑战,无论是当时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的玻璃幕墙大厦,或完全回归传统的一座清真寺,显然都不合主旨。青年时代便坚定了“文脉主义”的让·努维尔,在1981年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的建筑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他的设计方案,否定了后现代主义生硬的拼贴,也非当时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而是将阿拉伯文化符号巧妙地融入建筑语境中,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形成了深具文化感染力的空间氛围。让·努维尔将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设计成一个精密的科学产品,建筑的南立面整齐地排列了近百个光圈般构造的窗格,灰蓝色的玻璃窗格之后是整齐划一的金属构件,具有强烈的图案表现性和科学幻想效果。让·努维尔说,“建筑设计灵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是对一种精巧、神秘、蕴含宗教氛围的东方文化的赞美。我对清真寺建筑的雕刻窗(mashrabiya)很感兴趣,光透过它洒在地上形成了几何形、精确的、波动旋转的深浅阴影。所以我采用了如同照相机光圈般的几何孔洞,材料是铝,通过内部机械驱动光圈开阖,根据天气阴晴调节进入室内的光线量。”在建筑落成的1987年,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被评为当年最佳建筑设计,获得银角尺奖(I’Equerred’Argent)。玻璃窗格之后是整齐划一的金属构件,具有强烈的图案表现性和科学幻想效果。光透过窗格,形成了几何形、精确的、波动旋转的深浅阴影。收藏分享评分回复引用订阅TOPxuanyin_chilly?版主2#发表于2008-9-810:48|只看该作者衔接历史和现代的文脉桥梁“如何更深入到细节?”让·努维尔经常问自己,他说:“即使每个场所永远处于变化中,但总有地理、历史上的延续性,我的每个项目都以这一想法开始——深入文脉,寻找到这个场所的精神,了解人们对它的情感,发现一些意义重大的象征物。之后设计建筑空间就如同搭建一座桥梁,将人们的情感和有意义的场所片段——对接。”对“文脉桥梁”最形象的诠释便是古瑟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