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诗与画的关系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屮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來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來了…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牛活图。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牛成一幅幅画面。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來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來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所谓%寺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接下來,我们來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图》(见右)。此图为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褶袖处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青竹深深扎根于青石之中,不肯放松。不管是东西南北风,它依然屹立于其中。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从这幅画,使人直接想到竹子的特性:高洁,坚韧。郑板桥的那首《竹石》仿佛从画中跃然而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由此可以得出“画中有诗”。由此看岀,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都是诗和画的联系的表现,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寺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仁%寺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艺术境界。诗和画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了中的发展与提高。但是,诗与画,作为两种艺术,它们在相同Z屮又有不同的地方。例如上面所举的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一个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