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做好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工作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做好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工作论文..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做好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工作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2015年春季干部进修班结业论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持续开展焦作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丁小胡2015年5月3日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就业是民生之本,如好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创业工作。一、我市就业创业工作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就业惠民、创业富民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市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为创建创业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市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至2014年底,全市推荐就业岗位14万个,,,,,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40%、%、%、175%、281%。,%;,。二、主要做法(一)创新完善就业创业政策。201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加快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业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具体文件,形成了全面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市人社局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市建设工作任务作了分解立项,印发有关任务责任分解通知,明确了责任单位和科室,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配套政策,有力的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如,博爱县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措施和办法,以创业激励、创业实践、创业支撑和创业人才四大服务为抓手,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武陟县实行试营业制度。对大中专毕业生、失业职工、返乡农民工和困难群体自主创业的,实行试营业1年,免收各种费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团组织也积极探索建立创业带动就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做了大量工作。3(二)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广应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公共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均等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了就业、创业、培训、社保、维权等五个家门口服务。如,修武县在2012年197个行政村一次性全部完成村级人社服务站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13年高标准建成100个村级人社服务示范站,建立“一库三帐”四类数字信息系统,加强业务培训,并将197名站长工资补助按每人每月150元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效提升了村级人社服务站的服务水平。中站区9个街道、13个社区、35个行政村都已建成了基层人社服务所(站),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全区城乡的人社服务网络。二是2014年在全省率先开启运行“人社一点通”手机求职推荐,已录入近千家企业的最新招聘信息,求职者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可查询招聘信息和找工作。三是开通“焦作市就业创业网”,运行良好。我市已构建了由“村级人社站+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与“就业创业网站+手机求职软件”相结合的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三)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制定并实施十万个就业岗位推荐、十万人次技能培训、万人创业、千村人社站服务提升、千名人才进焦作、千家和谐企业创建、社会保障服务提升和人社重点项目建设八个专项行动计划,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向基层延伸,逐步拓宽了村级人社站服务范围。在全市有计划组织开展多项专场招聘会,为群众提供充足的4就业岗位。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已审批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市人才交流中心、市人力资源市场推行“一站式”服务,并设立行政审批集中服务窗口,实行统一受理、统一答复,落实首问负责、全程代理等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三、存在问题(一)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市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未缓解,全市新增需就业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仍较大,且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企业效益普遍不高,能容纳的劳动力有限。而我市需要就业、再就业的群体,无论是在技能、能力,还是在求职心理预期上,仍然显得很不适应,导致一方面有大量企业招不到工,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的,低水平就业局面较为普遍。部分劳动者就业观念落后,对自身技能定位不准,发展缺少规划。如,我市用工市场上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较大,而大部分需要就业者对此热情不高,更谈不上参加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