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6 求谏.pptx

格式:pptx   大小:627KB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6 求谏.pptx

上传人:x11gw27s 2019/10/13 文件大小:6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6 求谏.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秦王李世民《求谏》   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   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中国古代谏官制度谏官制度是中国专制君主政体的构成部分之一,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政治历史现象。自周代设“保氏”以降,各朝皆有谏议大夫等谏官的设置。谏官言事一是“廷诤”,二是“上封事”。谏官的“特权”是言者无罪,谏官的职业道德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谏官制度是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其所以能绵延几千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所使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由帝王独断所可能造成的对王朝根本利益的损害,同时也迫使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人民的进步措施。谏官制度的思想基础一是氏族民主制的古代圣贤思想,二是“以多物,务和同”的和谐理论观念。谏官制度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谏官大多是“披腹心而效愚忠”;谏诤是以帝王之“舟”免遭覆没为目的,以“忠君”为准则的;但谏官大多没有好结果。历代谏官知多少商代比干战国讽齐王纳谏的邹忌战国巧谏赵太后的触龙唐朝肱骨良臣魏玄成(魏征)宋朝骨鲠谏臣陈公辅、寇准明朝刚正不阿海青天(海瑞)直言敢谏的杨继盛后世史家学****的榜样—吴兢唐代官吏,唐朝史学家(约699-749年)。武则天当政时,吴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吴兢作为史官发扬了历代史官言、谏官的优秀品格。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吴在唐玄宗执政时,反对玄宗集大权于一身,群臣不敢纳谏的局面,上疏玄宗要改变赏簿罚重、不听谏言、绕开吏部自行任命官员的做法。他主张朝廷行政运作要按规章制度行事,他说:”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晚年还执着于修史工作。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甚至日本政治家推崇和必修的功课。70岁以后,他有感于南北朝史繁杂,撰写梁、齐、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吴兢终年80岁,因病去世。 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的榜样。走近名人感受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