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政治课程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摘要】我国青少年暴露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无疑将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并从四个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正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很快但并不平衡,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的中国人,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常常面临适应、选择、放弃、竞争等多重矛盾冲突,生存的不确定性增强、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增加,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担,特别是青少年暴露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无疑将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变认知失范为认知和谐我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因素如人口增长、传统的削弱等现象造成了社会分工,而变态的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失范,社会失范产生许多如自杀、吸毒、暴力、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在价值认知上就存在--定的偏差,并可能失调。菲斯汀格认为:要改变认知失范,就应该减少认知失范,以恢复学生的价值平衡。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这应该使学生的价值观由认知示范向认知和谐转变:第一,改变学牛价值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价值认知相一致;第二、增加学生新的价值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第三,改变学生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范;第四,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认知失范也可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二、从转化社会态度入手,变学习服从为学习内化著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H・C•凯尔曼提出,人的态度形成有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内化阶段3。月姒一一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的服从行为;同化一一态度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也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内化一一内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行为主义理论家在解释行为或学习产生的原因时,总是与刺激、惩罚、强化、接近、示范等概念相联系。他们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然后有机体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已形成的习惯确定他所要采取的行为的方向,学习行为也是这样。因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秉循以青少年为本,以青少年的需求为本,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获得学主的欢迎,才不会使学生和家长舍近求远到校外寻求心理援助。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考虑的是学生的利益,由于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开展的心理教育才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