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试行)20XX-4-20发布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前言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及建设深圳低碳试点城市和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要求,为建立符合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制度,编制了《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本标准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起草。本标准附录和附录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青、刘俊跃、毛洪伟、刘正广、刘芳、刘刚、谢东、唐振忠、卢振、段凯、田智华、龙平、龚春城引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对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年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方案》,要求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量化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年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包括深圳在内的两省五市建立完整统一的量化、报告和核查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未来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控制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是抑制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标准以:《温室气体第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和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为基础,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制定了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方法及要求,为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报告和核查提供依据。目次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原则和流程 原则 流程 信息管理体系 职责、权限和人员 人员培训 信息管理程序 边界及报告期 物理边界 运行边界 报告期 排放量的计算 量化步骤 排放源的识别 量化方法 活动数据和相关证据的收集 排放因子的确定 排放量的计算 数据质量管理 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报告 附录(资料性附录)建筑物温室气体清单 附录(资料性附录)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报告框架 附表各种能源排放因子 参考文献 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运行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编制。本标准所指的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是指为维持建筑物运行能源消耗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标准所指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暂不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其他温室气体。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温室气体第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温室气体()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份。温室气体源()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物理单元或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在特定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建筑物拥有的设备设施(如各种锅炉、发电机、直燃式吸收式制冷机等)消耗燃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建筑物运行过程中消耗的外部电力、热(冷)量等的生产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活动数据()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定量数据。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将活动数据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联的因子。温室气体报告()提供有关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专门文件。原则和流程原则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相关性应确保在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时所采用的边界、资料、数据以及方法,能适当地反映有关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并满足相关需要。()完整性在已选定的建筑物和运行边界内,应量化和报告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任何例外均应该说明。()一致性对量化和报告不同时期内的建筑物运行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计算范围、边界及方法的变化应采用相同的方法,并记录清楚。()准确性应保证建筑物运行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来源和计算过程的可靠和正确。()透明性应充足、充分、透明地发布建筑物运行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支撑材料。流程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应按以下流程:()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确定边界及报告期;()计算排放量;()数据质量管理;()编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报告。人员培训确定职责、权限和人员制定管理程序确定物理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