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内科学(试讲讲稿)病名:消渴教材:《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田德禄主编)P322~329讲授者:助教【概述】一、定义: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临床特点:“三多一少一疲”二、历史沿革: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1、消渴一病,首见于《内经》。2、《金匮要略》有专篇阐述,指出消渴的主要病机,提出治法及方药。后世在《内经》及《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对消渴的论治多有发展。3、《诸病原源候论》已认识到消渴易发痈疽和水肿。《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先行一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已认识到消渴易发痈疽和水肿。如“其病变多发痈疽”。4、《太平圣惠方》有“三痟论”一卷“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确提出三痟之说。此后医家据症状偏重不同,分上中下三消。5、刘河间《三消论》是阐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专著。6、《丹溪心法·消渴》提出治以“养肺、降火、生血为主”经丹溪学派的充实,形成了以养阴为主的治疗消渴的理论。7、《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及《三消论》还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疿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进一步认识了消渴的并发症。8、明清及以后,续有发展,更趋全面,有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三、范围:消渴病与西医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有多尿、烦渴等类似症状,也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一、(病因)本证主要由于禀赋不足,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病初以燥热伤津为主,渐致阴精不足,病久则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肾。1、禀赋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是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此认识早在春秋战载。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以阴虚体质为易患病。2、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耗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①《丹溪心法·消渴》篇说:“酒面无节,酷嗜炙……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②《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发为消渴。”★这都说明了饮食不节和本证发生有密切的关系。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精神刺激,五志过极,致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①《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②《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可见五志过极,郁热伤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4、劳欲过度: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精,虚火内生。阴虚火旺,消灼津液而发为消渴。①《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说:“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②《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篇说:消渴由于“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房室过度,肾燥精虚,与消渴发病有一定关系。二、病机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气阴两伤,阴阳俱衰正气不足,瘀血内生;脏腑虚损,变证百出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津亏损则燥热偏盛,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