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理解与赏析意象意象: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即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有特点的物:形容词+名词)意象:刻画的抒情主人公;描写的景;描写的物。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画面的特点:形容词)写景,则借景抒情(乐?哀?)咏物,则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景、物——客观之“象”情、志——主观的“意”1、思乡之情的意象:月亮、鸿雁、捣衣声、羌笛声(折柳曲、阳关曲《渭城曲》、梅花弄)、西楼、离歌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吴松道中》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1、“微霜”“鸿雁”渲染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深秋的寒冷萧瑟,渲染和烘托了作者悲秋和离愁的心境,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3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4分),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分)①比喻(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俯仰结合:上句仰观,下句俯视。④借景抒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奠定情感基调,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2分)。(2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苏武令【宋】李纲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②。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③、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④。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注:①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作于罢相后。②消耗,消息。③归黄阁,指任宰相职。④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1)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请简析。(3分)(2)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4分)(3)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1)驿使北来,本该带来消息却没有,只是“空驰”;(1分)征鸿南飞,也应捎来音讯,却“归尽”而无讯息。(1分)“空”“尽”二字,写出了作者渴望皇帝消息却不得的惆怅。(1分)(2)(1)前三句直抒胸臆,以“谁信我”三字,道出无尽的感伤与失落。(2分)(2)第四句借典故抒情,表现了空怀方、召之才却无处施展的自责与愤懑。(2分)(3)诗歌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却壮志难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忠君爱民”1分;“壮志难酬”1分。)他感怀皇恩,渴望引兵抗敌、迎取二帝还朝,(1分,意思相近即可。)但权力已失,虽欲效法古代贤臣,救国救民,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空留惆怅。(1分,意思相近即可。)2、愁情的意象:流水、草(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杜鹃(子规)、梧桐、、芭蕉、猿猴、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九子坡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