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上传人:jiqingyong12 2019/10/19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情况综述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资产风险管理时期的相关研究;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时期的相关研究;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时期的相关研究;第四阶段是20世界70年代后的资本充足率的风险管理时期的相关研究。在资产风险管理时期,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过度控制资产业务来防范风险。由于过度强调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银行的盈利水平非常低。即资产风险管理时期主要是以牺牲银行盈利性为代价换来银行的低风险。在负债风险管理时期,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推出新产品和新业务来扩充资本,防范风险。在此种理论下,银行由被动的降低资产的流动性变成了主动加大资产的来源,使得银行对资金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在此时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Stigler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监管规则理论:已过的监管过犹不及。可以看出,在负债风险管理时期,经济发展对资金量的需求十分大,商业银行普遍需要政府适度的监管,需要一定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更好的扩充资金来源,防范风险。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时期,强调的是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同等重要。此时期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带来的。这个时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来实现资产来源去向的总量平衡,以此应对风险。即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时期是对资产风险管理时期和负债风险管理时期的综合考虑得出的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措施。在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时期,主要是强调资本充足率来确保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在此时期,国际上统一了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协议中规定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定为8%,且核心资本不得少于4%。此阶段比较著名的学者观点有Minsky提出的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假说,Robert提出的功能性监管的概念,即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保证金融因素对经济起到稳定且持续的促进作用,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Mausser提出的“三角风险分解法”,以及Allen,Franklin强调的加强金融创新、完善内部风险隔离与控制机制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时期提出的观点相比于前三个时期理论更为完善,考虑的更为全面,通过控制资本充足率来防范风险更加科学的同时顾及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的防范以及全面的风险整合。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情况综述中国国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进行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在风险价值、风险资本、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等理论工具的解释上。纵观我国的研究情况,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界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可以归结为两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观点的提出,现代银行风险也开始受到重视。1985年,中国国有银行的企业化改革作为深化中国金融改革的观点被提出后,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国企业破产法》,该法案中明确指出:银行也要当成企业来对待,关于中国银行业是否面临风险、为什么具有风险,具有什么风险,经济金融界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此时期开始逐步建立了现代银行风险观。 20世纪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