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内容提要:货币的范围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辅币,还包括银行存款,甚至包括有价证券等。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流通中的纸笔或辅币是通货,它们只是货币的一部分,而不是货币的全部,货币包括的范围要比通货大得多,因此货币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随着职能的转变,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由此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并定期公布。从我国具体的金融经济运行状况出发,根据国际通用的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进行划分的原则,将我国货币划分成为以下几个层次:M0=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各个货币种类的划分有其必然的原因,本文就居民活期储蓄存款、股民保证金、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和我国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货币层次的划分进行分析。关键字:货币层次M1M2M3原因现金货币、存款货币和各种有价证券均属于货币范畴,随时都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但决不等于现金,存款货币、有价证券的流动性相同,货币性一样。比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是直接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随时可以形成现实的购买力,货币性或流动性最强。而储蓄存款一般须转化为现金才能用于购买,定期存款到期方能用于支付,如要提前支付,还要蒙受一定损失,因而流动性较差。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必须在金融市场出售之后还原为现金或活期存款。由于上述各种货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别。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货币形式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中央银行分层次区别对待,提高宏观调控的计划性和科学性。我国对货币层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划分货币层次须按照以下原则:划分货币层次应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基本标准。划分货币层次要考虑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要求,应把列入中央银行帐户的存款同专业银行的存款区别开来。货币层次要能反映出经济情况的变化,要考虑货币层次与商品层次的对应关系,并在操作和运用上有可行性。宜粗不宜细。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有三种方法: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划分:M0=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的供应量,M2-M1是准货币,M3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的现状而增设的。按购买力的性质划分:M0=现金;M1=M0+活期储蓄+机关团体活期存款;M2=M1+定期储蓄‘M3=M2+企业活期存款+专用基金存款+基本建设存款;M4=M3+财政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国库券。从货币供给管理的角度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专业银行的各项存款;M2=M1+财政金库存款+基建存款+机关团体存款+邮政储蓄存款。在1994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采用了第一种划分方法。2001年6月份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