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科技创新一种变革时代的力量回顾全国科学大会以来的30年发展之路,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不断激发民族创新精神的过程。30年前,面对百废待兴、我被一再拉大的现实,根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要求,全国科技工作者励精图治,终于使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迈进新世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未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希望更多的人在重温昔日辉煌的同时,也能积极思考今天如何续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建成325米高的气象铁塔(1979)8月23日,大气物理所在北京西郊新建的高达325米的气象铁塔正式投入使用。它的高度在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两座铁塔,是亚洲最高的专用气象铁塔。塔上设有15层平台,安装有多种测试仪器,可以进行全天候、连续、同步的遥测。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1981)11月20日,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由中科院生化所、细胞所、有机所、生物物理所、北大生物系和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组成会战组,历时13年努力取得的这项成果,1983年5月在《中国科学》B辑全文刊出,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该项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人工合成天然青蒿素(1982)青蒿是中国传统治疟药物。1973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优于氯喹的抗疟新药青蒿素。1976年,上海有机所、中医研究院和生物物理所合作,通过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方法,解决了青蒿素的化学和空间结构与绝对构型问题。1979年起,上海有机所开始研究天然青蒿素的人工合成。科研人员经过大量试验,终在本年完成天然青蒿素的人工合成。这项成果及后续的工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制成功“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1983)1975年7月,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提出的大型科学、工程计算问题,中国开始自行研究试制大型向量计算机。本年11月14日“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中国以往研制的计算机均为标量机,“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向量机在运算速度上比标量更快,更适合演算数据量大的大型科学、工程计算问题。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与研究(1985)11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等在中国《古生物学报》上发论文《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将其在云南地区考察中,于澄江帽天山页岩系中发掘出纳罗虫动物化石群命名为澄江动物群。此后经系统采集与深入研究,在生物群的分类学、形态解剖学、古生态学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在《自然》和《科学》等国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发现,澄江动物群生物门类种属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现代动物门类,以及某些已经灭绝的动物;展示出生物门类广、数量多、形状奇特、保存完好,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为研究地球早期动物的起源、形态结构、组织构造、生理功能、生态环境和系统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化石。澄江生物群是当代古生物学上一项重大发现,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建成“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1987)“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于6月27日在上海光机所通过国家鉴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神光”由激光器系统、靶场系统、测量诊断系统和实验环境工程系统组成,输出激光总功率达1万亿瓦,激光时间只有1秒钟的十亿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该装置为进行激光核聚变新能源研究及其他多种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手段。本项目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1988)10月16日上午5时56分,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能加速正负电子束团使其产生对撞,并可用大型探测器进行实验研究。10月22日,大型探测器调试成功,首次得到了宇宙线径迹。至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宣告建成。建立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方法(1991)粮食收成的预测,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在国际上已发展为边缘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陈锡康等人深入研究了12类因素与粮食产量的函数关系后,提出了社会经济技术产量预测法。在1980~1991年的12年间,%,预测提前期均为半年以上,各项指标达到。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红外自由激光(1993)由高能物理所谢家麟等承担的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BFEL),经8年工作,于5月26日成功地实现了红外FEL振荡激光,并于12月28日凌晨顺利实现了饱和振荡。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西欧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