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挑战杯介绍“挑战杯”介绍1讲座提纲2往年获奖选手谈经验3现场答疑何谓“挑战杯”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大挑”与“小挑”的区别“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两者在比赛侧重点不同,大挑注重学术科技发明创作带来的实际意义与特点,而小挑更注重市场与技术服务的完美结合,商业性更强,小挑奖项设置为金奖、银奖、铜奖,而大挑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大挑发起高校可报六件作品,其中三件为高校直推作品,另外三件要与省赛组织方协商推荐,而小挑只能推荐三件作品进国赛,大挑有学历限制而小挑没有,大挑分为专本科组、硕士组、博士组分开评审,大挑国赛最多可以报八人,而小挑最多可以报十人,大挑比赛证书盖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举办地人民政府的章,而小挑证书只盖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的章。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竞赛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自1983年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竞赛。Yahoo!、Netscape、Excite等公司就是在美国大学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创业计划竞赛大大推动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计划竞赛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之一。概述在中国,创业计划竞赛最早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行。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的近400件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后,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和同济大学举办了第二至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据统计,2012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有来自内地152所高校的200件作品,以及来自港澳地区10所高校的23件作品共2千余名青年学子进入决赛角逐。共有94件参赛作品与有关投资方已签订投资协议或达成投资意向,。创业计划竞赛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一项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方式:赛制与赛段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参赛每个团队限报一件作品,创意和创业计划小组可由选手自行组建,最好做到学科优势互补、专业配备科学、人员结构合理。参赛小组的人数限定为4-8人,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没有参加过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作品,并且格式和内容符合要求。参赛资格作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