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淮安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淮安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6/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淮安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淮安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8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3〕85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淮政办发〔2013〕174号)精神,现就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制订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倾力打造“学在淮安市,首选淮安区”教育品牌,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书写好“中国梦”淮安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主要目标到2018年,全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三、规划进度第一阶段:到2015年,施河镇、仇桥镇、溪河镇、马甸镇、南闸镇、城东乡、新安小学、周恩来红军小学等乡镇(学校)率先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第二阶段:到2017年,建淮乡、宋集乡、苏嘴镇、季桥镇、博里镇、泾口镇、上河镇、三堡乡、白马湖农场、范集镇等乡镇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第三阶段:到2018年,全区所有乡镇和学校均达到省定教-2-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总体指标实现程度达100%。四、现状分析及推进策略㈠教育普及度现状分析:%,;义务教育巩固率小学达100%、%,已达省定标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已超过省定标准;%,。推进策略:一是继续完善“区乡共管、区乡共建”机制,打造乡镇优质公办园,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省优质园覆盖率,提升保教质量;二是进一步强化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意识,鼓励社会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三是建立省级社区培训学院,逐步建立村级居民学校,完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率;四是贴近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提高社区教育活动参与率。㈡教育公平度现状分析:我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已达到省现代化办学标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达100%,并在接受教育、参加升学考试等方面,与户籍学生享有同等权利和待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潜能、兴趣、特长的学生接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实现程度达80%;义务教育城乡、学校间条件均衡化的比例还未达到100%,主要体现在教师流动量不大。推进策略:一是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保持教育经费“三增长一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并向农村学校、生数较少学校、寄宿生较多学校倾斜;二是加大教师校际交流的制度建设和力度,-3-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提高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并建设一批教师周转用房;三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共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保证公共资源供给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相适应;四是继续开展困难学生帮扶活动,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拓宽助学渠道,严格按省市文件精神确保资助比例和资助金额,确保“应补尽补、应助尽助”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㈢教育质量度现状分析: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业合格率达95%,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98%,已达到省定标准;42所幼儿园中已获得省优质园称号的有27所,%,;义务教育学校中还有部分学校未达到省现代化办学标准;有四星级高中1所、三星级高中5所、四星级职中1所,均已达到省标准。推进策略:一是继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引进一批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新教师;二是狠抓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三是加强学生学业质量的调研检测工作,重点关注农村学校学生学业水平状况;四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引导学校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五是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学的学业评价机制;六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努力提升省优质幼儿园的比例。㈣教育开放度现状分析:由于学校安全管理需要,目前我区各类学校教育资源没有完全对社会开放,区内部分社会公益性文化、科普场馆和体育设施已经供学校及学生使用,但没有建立健全长效化的运作机制。推进策略:2014年起,区、镇两级政府将出台相关文件,学校和各事业单位将制订相关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教育及文化-4-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㈤教育保障度现状分析:近三年,我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均达到“三增长一提高”要求;师德教育活动丰富,效果显著;区、乡(镇)两级培训网络完善,教师培训经费由区财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