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臭氧层破坏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特别是UV-B辐射对生物有较大的伤害。而阻挡UV-B辐射的就是臭氧。(紫外线辐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可划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和UV-C(280nm)以下三个波段)1、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2、NASA的“Nimbus-7”卫星测定出,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恶化的趋势。3、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一个相对周围地区浓度较低的区域。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CFCS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投入生产,二战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等)臭氧层中存在着O、O2、O3的动态平衡,CFCS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NOX、Cl、Br2活性物质很容易在臭氧层中聚集,使平衡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臭氧层破坏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臭氧层的保护主要是控制CFCS的使用。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替代物品的开发,从长远看,采用生物圈中固有的、对环境不起任何破坏作用的物质是制冷剂发展的方向。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9年11月29日《北京宣言》全球大气环境变化全球变暖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温室效应: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11、CFC12、四氯化碳、一氧化碳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2、对动植物的影响:一些地区某些物种将会消失,而有些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3、对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的改变,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化。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主要是控制CO2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大气中排放;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指N、P等营养物大量进入水体,使得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使得水体失去原有的价值。“水华”和“赤潮”自然条件下富营养化极其缓慢。但在人为干扰下,会加速。富营养化的指标:、-、BOD超过10mg/L、细菌总数超过10万个/mL、叶绿素超过10微克/L。富营养化的危害①水体外观呈现颜色、混浊,影响景观②水体散发不良的气味。藻类和其它生物产生土腥素及硫醇、吲哚、胺类等物质,从而使得水体散发土腥味、霉腐味和鱼腥味。③DO下降。由于藻类大量死亡,耗氧微生物分解藻类而消耗大量。④水生生物大量死亡:a、DO不足;b、藻类堵塞鱼鳃⑤藻类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赤潮时某些甲藻产生了石房蛤毒素。⑥源水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