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文档名称:

【管理教学类】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成功启示录.pdf

格式:pdf   页数:6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管理教学类】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成功启示录.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管理教学类】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成功启示录.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
——童谣

鲁班爷有眼不识泰山

这首谁都耳熟能背诵的儿歌,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大锯的发明人,中国木
匠和泥水匠的祖师爷——鲁班。
鲁班是我国战国时期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姓公输名般,因为是鲁国人,
“般”又与“班”同音,大家就惯称他为“鲁班”。鲁班只不过是个手艺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甚至把他的名字编成成语千古流传呢?
这里讲两个小故事。
鲁班从小爱干木工活,因为他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很快成为一名优秀
的木匠,不少人纷纷拜在他门下,成为他的徒弟。
一天,鲁班带领徒弟上山伐木,准备造房子。树干又高又粗,真是造房
子的好材料。他们挥动斧子,“吭唷,吭唷”地叫着号子拼命地砍,干得汗
流浃背,膀酸腕麻,好半天,才砍倒三五棵树。
第二天清早,鲁班又带了众徒弟上山。他心里非常着急,爬山的时候,
用力拉了一把野草,不料手被划破了,鲜血染红了手掌。
“咦,这野草叶子怎么会如此锋利?”他用嘴吮了吮手指,拉起野草叶
子仔细看了起来。原来这种野草叶边长着又密又锋利的小尖齿。他用草在手
上划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
“哦,想不到这些小利齿居然这么厉害!”他突然眼睛一亮,心中似乎
悟到了什么,顾不得伤口疼痛,立刻下山。他来到铁匠铺,请铁匠试打了一
段边缘有小尖齿的铁条,铁条两头安上木柄。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块木
材上一来一往地拉了起来,木头很快被一锯为二,既省力又省时。鲁班从生
活实践中发明的这种工具,就是现在木工干活不可缺少的锯子。
鲁班自发明锯子尝到甜头以后,又开始动脑子琢磨起另一件事来:木材
用锯子破开以后,表面毛糙不平,怎么才能使它光滑平整?这道工序历来不
是用斧子削,便是用刀子刮,十分费事。他反复研究,屡屡试验,终于又发
明了一种新工具:在一块平整的木头中间嵌上锋利的刀,在不平整的木材上
来回推动,这种办法又省力又省时,木面刨得非常光滑,这就是“刨子”。
鲁班连续发明了锯子和刨子以后,前来投师学艺的人更是挤破了门槛,
鲁班来者不拒,办起了木工作坊。有一天,他正在传授徒弟技艺的时候,发
现徒弟泰山不按他设计的式样制作,刚开口询问,泰山就滔滔不绝地申辩,
鲁班大为震怒,当即把泰山赶出作坊。
三个月后,鲁班去城邑办事,发现市场上有好几组精巧别致的家具,商
贩们竞相购买。鲁班大为惊奇,上前一问,才知道是自己原来的徒弟泰山的
杰作,鲁班后悔不迭,拍着脑袋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生活是创造的源泉;
木匠干的是个手艺活,手艺活不能光凭力气,还要靠脑子;要有勇气在关公
面前耍大刀,去班门弄斧,弟子不必不如师,要敢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个人不应该担心自己地位不高,
而应该担心自己道德是否高尚;不
应当为收入菲薄而害羞,而应当为
知识不广博而耻辱。
——张衡

“南阳通人”张衡

东汉年间,南阳县有个叫石桥镇的地方,张衡就出生在这里。
张衡的祖父虽然做过官,但是为官清正,家中并没有什么财产。等到张
衡的父亲去世后,他家的日子就变得艰难起来。
为了读书,张衡吃了许多苦头。因为当时纸还没推广使用,字大都写在
竹片或木板上,特别有钱的人家就写在绢绸上面。像张衡这样的贫家孩子,
只能抱着一捆捆的竹简,一片一片地读。
那时候,用竹简写成的一部长书,能挑好几担,装上大半车。张衡把竹
简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一会儿胳膊就酸了。他还要小心翼翼,生怕弄断穿竹
简的牛皮带子。
就这样,张衡读完了家里的所有竹简,又到镇上的亲朋好友家去借。他
学习特别刻苦,达到“如川之逝,不舍昼夜”的程度。没过几年,张衡就读
遍了镇上所有人家的书。
除了读书以外,张衡还经常观察工匠们干活。他在水力鼓风炉旁边,一
站就是半天,把工匠们烧旺炉火,冶炼铁水,制作铁器的过程,看了个仔细。
在石桥镇,张衡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但是,他一点也不满足,他要
到书多、有学问人多的地方去学习,要到名山大川去游览,开阔眼界,这在
古时候叫做“游学”。
张衡在长安停留了一年,他四处拜访有学问的人,听老人讲历史故事,
看商人们做生意,观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张衡把听到和看到的事,都记了
下来。
沿着黄河,张衡来到了洛阳,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参观了全国最高学府
“太学”,并且在这里读了许多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
三年后,张衡回到南阳,他把自己游历长安、洛阳的见闻写了下来,这
就是著名的《二京赋》。为了写好《二京赋》,张衡写了改,改了又写,前
后共用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