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连云港凤凰新城规划设计说明.doc

格式:doc   大小:48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连云港凤凰新城规划设计说明.doc

上传人:wxc6688 2019/10/28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连云港凤凰新城规划设计说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凤凰新城规划设计说明******@QQ号:41129711目录一、城市解读(一)区位优越、交通体系完备(1)(二)人文、山海景观丰富(1)(三)产业发展亟待突破(3)二、基地解读(一)通衢要道(5)(二)古镇遗貌(5)(三)山野平川(7)三、总体策略(一)居住、旅游、城市休闲、物流—新区拓展区的功能定位(9)(二)区域联系和功能分层—整体城市空间的布局结构(10)(三)“凤凰故里、都市苑囿”—文脉和城市门户特色的城市设计(11)(四)组团模块与恢复性特色开发—高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12)四、规划方案(一)方案构思(13)(二)土地利用规划(14)(三)道路交通规划(14)(四)旅游系统规划(15)(五)公共设施规划(16)(六)开发强度控制(16)(七)开发启动模式(16)(八)城市设计导引(17)(九)凤凰山体保护与恢复的工程技术(20)附图1(一)区位优越、交通体系完备连云港处在沿海南北过渡和海陆东西过渡的枢纽部位,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服务中西部贸易运输、集散周边地区要素资源的中转基地和枢纽城市,具有接受长三角地区辐射和参与沿海城市错位竞争的先发优势。横贯我国中部的陇海兰新铁路,又把连云港与内陆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连云港成为中国海铁联运“丁”型结构的交汇点。承担着带动中西部36055平方公里、陆桥沿线11个省区、全国1/4人口、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从国际来看,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处在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重要结合部,是陆桥运输和海上航运的最佳连接点。1992年开通营运以来,连云港港口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完成过境集装箱运输箱10万TEU,占全国沿海港口运量的90%以上。国家正在加快建设的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连霍和同三高速公路,奠定了连云港作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地位;国家正在规划建设的沿海铁路和沿海高速公路,实现东陇海铁路电气化,将更加强化连云港的交通枢纽功能;不断改进的民航运输和拟议建设的新墟运河、通榆运河,将进一步完善连云港的立体交通条件。连云港已经初步形成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在内的立体交通体系。连云港市域总面积32750平方公里,,市域包括连云港市区、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城市规划区包括连云港市区行政区830平方公里的范围,东海县浦南镇(),灌云县宁海乡()和沿海铁路编组站以东岗埠农场部分用地,同三国道以东的张湾部分用地,以及白塔机场控制区,共约1022平方公里。城市性质: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国际性海港城市,港口型工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海洋开发基地和新能源基地。,远期2020年规划人口110万人。新海城区主要向东和东北方向发展,适度向东南方向发展,连云城区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二)人文、山海景观丰富连云港市古城海州。早在四五万年前,原始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史籍记载,市境古为少昊氏之遗墟。夏、商时属徐州之域。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时为鲁之东境,为郯子国。战国时又易为楚地。秦统一中国后,在今海州设朐县,属东海郡。汉袭秦制。三国时隶东海国,属魏。南北朝时,南朝宋侨置青、冀二州于郁州(今云台山地区)。东魏武定七年(549年)设海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海州”名称。隋炀帝大业初年改海州为东海郡。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洲外,其余各朝基本上延称海州。明代海州隶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海州为东海县,4月,析县东境至灌云县。民国24年,将当时东海、灌云二县东部沿海地区析出建连云市。民国期间,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海一、城市解读2州,辖东海、赣榆、沭阳、灌云四县和连云市。1983年,连云港市辖赣榆、东海、灌云三县,新浦、海州、云台、连云四区。1、,今海州鼓楼以东台地,即为秦汉朐县城址。南北朝时,由于战乱蜂起,鉴于军事、经济、地理等诸多因素,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在灌云龙苴首建“海州”。海州为南北朝的交界点。直至隋代,海州治所才搬回今地,并一度成为东海郡郡治所在。唐宋时,海州城扩大为周围9里,并有城廓两重,内廓筑于唐、宋之际,外廓筑于南宋。为魏胜抗金时所筑。现存海州城遗址,是明朝在原有的老城上加以改造而成的。2、孔望山春秋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考察郯国官职制度,乘小筏过海,在云台山停泊,登朐山(后人称“孔望山”)观海。孔望山城位于新浦区南3公里,历史上曾因山下有古城而被称作“古城山”。古城依山势建筑,延绵起伏。此城建于唐宋之际,应是在宋金交战时期,魏胜借此处东临大海、南北依山的地理形式修筑此城,与李宝水师配合抵抗金兵的进攻。孔望山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巡望山”。3、云台山云台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