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农村信贷).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村信贷).doc

上传人:小点 2019/10/28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村信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     [摘要]农村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近年来,国家金融机构不但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而且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抽走大量资金,形成了“抽水效应”,严重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发展。为了缓解农村资金短缺压力,帮扶农业产业建设,政府大力推行农业贷款制度,但总体收效甚微。造成农业贷款发放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不能很好的解释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究其根本,应从我国的小农经济及农业生产特点出发,调整贷款发放对象,促进形成以村镇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鼓励“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惟有发展生产力,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得农业贷款得以顺利推行并最终更好的服务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本文将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农村资金匮乏,农业资本流出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村、抽水效应贷款区域合作纵向一体化     一、“抽水效应”     “抽水效应”形象的比喻了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等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为“存易贷难”、“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所占比重低”以及“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资本盛行”等。造成抽水效应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市场规律、经营风险及宏观政策三个方面。农业在我国属于弱势产业,近10年间,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相应第二、三产业上升10多个百分点,其生产具有经营分散,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等特点。受利益驱动,设立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与建设中去,而是将大量从农村吸储的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系统三大渠道投入到回报率高、风险低的行业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使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需不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数量之和仅能满足农村10%的贷款需求,除了64%的贷款需求由民间提供外,仍有26%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2001年~2006年间,,%。向人民银行提交准备金、购买债券和资金拆出是三种主要的资金流出方式。因此,可以说现有的农村金融系统是将农村资金引流到城市的一个桥梁,是造成农村经济“失血”的无形杀手。政府补贴杯水车薪,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信贷推行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贷款。该项措施本应对于缓解“抽水效应”,增加农业资金供本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     农业信贷推行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条件有限,历史包袱沉重,业务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其次,农村的传统思想使得农民惧怕“负债生产”,加之办贷手续繁琐使得农民整体对于贷款热情不高。再次,贷款农户信用评价体制不完善,投资回收期过长,贷款管理成本过高。并且农民多为消费性贷款,生产性贷款需求不足甚至缺乏借贷载体。农民经营水平不够,导致还债率低。最后,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撤并,导致金融服务工具匮乏,“高利贷”卷土重来。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