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再谈“文化自信”-论文.pdf

格式:pdf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再谈“文化自信”-论文.pdf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再谈“文化自信”-论文.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掌术茶座浙江省衢州第中学3在讲宗法制这块内容时我曾经用过一则故事,:“空游无依”在其发表的一篇新浪微博中说。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此照片一经传到网上即闹得沸沸扬扬,网民们纷纷口诛笔伐。??但有位德国网民对中国网民的反应表示很不理解:“丁锦昊个人的错误为什么会使整个中国蒙羞?他个人能把大家都代表了?完全属于个体的一个行为,为什么一定要扯到整个国家?”“丁锦昊到此一游”这个事情本来是个不好的事情:破坏文物、小孩子“不懂事”而且很有可能又“缺乏家教”、这是“素质太低”的表现??但是中国网民对这个事情的反应却让人看到了中国人好的一面,作为个体的一个中国人而且还是个小孩子,在国外犯了错误,然后几乎是所有知道这一事情的中国人都感到丢脸,感到无地自容,十分惭愧。这就是中国独有的“宗法制”的影响,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我们是一个讲血缘关系的民族,通过血缘关系把整个家族紧紧团结成一个牢固且相互扶持的集体。然后把这种关系向外拓展。就形成了我们特有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你可能会和我讲起一大堆的关于宗法制的缺点以及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种种不幸。你讲的这些当然是正确的,宗法制有很多弊端,我完全承认,但是,注重团队精神,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强烈的国家观念,难道这个不是优点吗?对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去对它进行全面检点,找出它不好的方面加以改进。同时也要找出它好的一面,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我所理解并极力推崇的文化自信就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检点的基础上,对其优秀部分进行挖掘、诠释和张扬。,怀疑和审视、自信和传承都应该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在我的电脑资料夹里收藏了一篇在无意中看到且在我看来是非常优秀的有关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诠释和发扬的美文,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他的老师时提到:“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对此,教辅资料的解释是:“戒尺是体罚学生的工具,是封建教育的象征,鲁迅先生的老师之所以不常用戒尺,是因为他反对封建教育。”我们常常****惯于对传统文化不加区别的一概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而加以否定。那么,用戒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即警戒,惩戒之意;“尺”就是尺度,标尺,标准的意思。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小孩子难免犯错误特别是诸如偷懒、贪玩、耍横什么的,犯了错误怎么办,家长老师必须给他(或她)必要的惩戒,给他(或她)一个标准,让他(或她)知道他(她)的错误并记着由他(或她)的错误带来的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古代的戒尺是有特殊规格并且这个规格还是有特定含义在里边的,戒尺规格“宽八分,长一尺二寸”,“宽八分”是指对学生的过错要有八分的宽容和忍耐,“长一尺二寸”是指对发怒的老师要有一百二十分的防范和警戒。所以这个“戒尺”不仅是戒学生的更是戒老师的。戒尺有尺度,不可滥施刑罚。所以鲁迅先生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至少在优秀教师那里,这个戒尺是“不常用”的。而且用戒尺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