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第17讲二战后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梗概)一、当代科技发展及其社会意义第二次科学革命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由此发现了核裂变的奥秘,预见到原子能是一种巨大的能源。高能物理学在20年代发展极为迅速。到希特勒进攻波兰的时候,原子弹在技术上已完全可能。担心希特勒占先机的爱因斯坦,于1939年8月2日致函罗斯福建议制造原子弹。在核试验方面,苏联远没有美国积极,虽然苏联的行动仅比曼哈顿计划晚几个月,但一直态度犹疑,投入有限,只是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苏联才认起真来。到40年代初,制造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战争的需要,迫使美国军方加紧研制计算机,同时迫使德国加强了火箭研究。核能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是新一轮科技大革新开始的三大标志。这三大新发明慢慢引起了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到60年代效果凸显:1964年4月7日美国IBM公司制成集成电路计算机,渐渐使计算机应用社会化、普及化、个人化的新阶段。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第一个电脑网络,1986年向社会开放。1993年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开始发展,这个世界越来越精彩了。三大新发明使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和第二产业(采矿、制造、建筑)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商业、会计、统计、金融、运输、通讯及文化教育等等)比重急剧上升。如美国在1970-1979年间,农业人口由5%下降到3%,制造业人口由30%下降到13%,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新兴的信息产业又被称作第四产业)人口由15%上升到72%。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同时,生产过程出现智能化趋势,1956年美国“白领”人数第一次超过“蓝领”。世界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朝阳工业”,将“夕阳工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钢铁、一般化工、机械制造等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同时转嫁了污染,也减少了发达国家对产自发展中国家的原料、能源的依赖。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进入工业化阶段。企业管理也进一步科学化了,出现了许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大型化和小型化两种发展趋势:由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不需要大量普通劳动者,电脑与网络化也使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可能,所以到90年代中小企业常在发达国家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而国际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也促成了跨国公司的兴起,。社会阶级结构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变化:随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达迅速提高。“新中产阶级”兴起,受雇于政府和企业,虽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收入可观,拥有住房汽车股票等。在发达国家其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60%,贫困阶层占15-30%,富裕上层占15-25%,最富有者占4-6%。(90年代的大概情况)同时,城市化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人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终身教育”日益成为共识。70年代高科技发展尤其是电脑网络的发展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增强了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便于公众监督,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政治2民主化的演进。美国从70年代起逐步兴起“创议民主制”来补充“代议民主制”,许多州的重大决策都由公民直接在网络上投票来决定,形成了一股“参与式民主”的潮流。但三大新发明给世界带来的并非只是阳光。科技和物质生产的巨大进步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首先是发达国家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对称战争”的威胁。其次是国际贫富分化加剧,时代呼唤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第三是环境污染问题,这在工具理性扩张的条件下基本上是个无解的问题,唯有诉诸价值理性、即令发达国家自觉减少对大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忍痛降低生活标准才能缓解之。二、联合的初步努力二战把“战争与和平”这个人类老大难问题以空前严峻的方式再次提到世界面前。一战后有识之士就考虑到新时代条件下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有过建立的努力,可惜当时大多数人的心智还处于狂乱状态,没有足够的智慧把这件事情做好。二战后大家痛定思痛,开始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切实的努力。这时的情况有了重大好转:由于消灭了法西斯势力,民主政治的正当性得到了普遍认同,这就使新的、能起实际作用的国际维和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了必要的前提条件。1943年10月莫斯科三外长会议结束时,中苏美英四国发表声明首次提出建立联合国问题。1944年拟定联合国宪章。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市歌剧院开幕。创始会员国51个。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是为联合国生日。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的基本宗旨是推动国际维和与合作。在酝酿和组建过程中,联合国对全球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成立了善后救济总署和粮农组织,成为国际社会的集中体现。联合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