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其青少年时代并没有展现很大的天赋。他直到三岁才开始说话,在学校,他是一个思维敏捷、聪明,有时甚至十分叛逆的学生。他的成绩在优良间徘徊,在语言方面不是十分出色,但在自然科学方面却表现十分出众。爱因斯坦常读科普书籍,并总是设法获得有关当下科研水平概况的书。特别是亚龙·贝恩斯坦所著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对他兴趣的形成及其今后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五岁时对袖珍罗盘着迷,并开始受训于私人学拉小提琴。1888年,进入路易博德文理中学。1891年,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爱因斯坦开始怀疑欧几里德的假定。1892年,开始读康德的著作。1894年,爱因斯坦一家移居意大利。1896年,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896年十月,爱因斯坦参考瑞士大学入学考试(Matura),10月3日的成绩单上显示他有五次科目皆取得最好的成绩10月29日,爱因斯坦迁居苏黎世并在瑞士理工学院就读。1899年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1900年8月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没能如愿留校担任助教,只能靠当“家教”维持生活;12月完成少年时的爱因斯坦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入瑞士籍。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1902年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的父亲协助下,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成为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翌年1月15日,凭借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六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基于热分子运动论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研究》、《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于伯恩的故居1905年3月,德国《物理年鉴》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认为光是由分离的粒子所组成。爱因斯坦解释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光量子)组成的,并且量子可以像单个的粒子那样运动。“光量子”理论把1900年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大大推进一步,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波动—粒子二元性。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1905年5月11日,德国《物理年鉴》发表一篇用布朗运动解释微小颗粒随机游走的现象的论文《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篇论文是对布朗运动这种平移扩散的开创性研究。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年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论文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公理:“光速不变”,以及“相对性原理”。1905年9月27日,德国《物理年鉴》刊出《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认为“物体的质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随后导出了E=mc2的公式。1906年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1907年,升职为专利局一级技术员。1908年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