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要按照古人的"平仄规则"诵读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查阅关于古诗吟诵方面的资料,脑海中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以致夜不能寐。有时想通某些事情便兴奋的不能入睡,必暗打节奏心中默诵。有些问题也渐渐的在脑海中清晰起来。如古诗的押韵,我一直以为是古人写诗赶到哪儿就在哪个音上押韵。其实“韵”都是在世人心里吟好的,“韵”是诗人的感情基调。再有关于古诗的诵读,我们平常的节奏和停顿是对的,那样读根本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古人诵读有“平长仄短”规则。一首七言格律诗,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平声长而仄声短,加上平声的韵脚也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变化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长短规律。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来看。这样就有了平仄变化的规律。   如:杜牧的《清明》长短节奏应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我们平时朗读节奏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像读白话一样,根本不去顾及“声音的平仄”。这样读古诗,与作者的情感相差甚远。所以最后我们在教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只能是借助关键字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老师干脆就告诉学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诵读读正确了,读好了。理解诗人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今天的古诗积累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示儿宋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这首诗应该这样诵读:示儿宋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看最后一句用了对少个仄声,“祭、无、忘、告、乃”只有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声音延长。其他的都是仄声,短促。而且这些仄声,有四个字是“入声”----“祭、无、忘、告”。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看不到朝廷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激愤、死不瞑目呀!    古人对于入声字是很讲究的,不是随便想用哪个字就用哪个字的。两个入声在一起通常表达的是极为愤激或极为慷慨的时候。如:李商隐的《无题》,写了一位女子追求爱情却幻灭的绝望之情。其中有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两个入声连用;岳飞的《满江红》“壮怀激烈”两个入声连用。    回头看看陆游最后一句用了四个入声,诗人的内心的激愤可想而知!最后这一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临终老人,憋着最后一口气,用尽全力喊出了这样一句话。爱国之情尽在其中。陆游的另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也连续用了两个入声“泪尽”,同样表达的是激愤之情。    不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去读,这感情是根本读不出来的。所以古格律诗,一定要按照这一规则去诵读。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平长仄短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