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赏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意境和结构上的妙处;通过品味语言赏析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强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感情,赏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意境和结构上的妙处。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进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路径一、激发兴趣,多元导入师:同学们,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谁都能吟诵一两首诗。你们还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师:背得真不错,看来诗国之称是名不虚传了。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再学习两首新诗,这两首诗同一内容、同一题目,那就是《乡愁》。学生活动生1: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唐代诗人王湾写过“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生3:还有唐代崔颢写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生4:还有元代马致远写的“断肠人在天涯……”出示投影,学生读,记笔记:作者简介:备择方案二、引领发现,感知质疑(一)了解作者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 二) 初读感知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三)自读领悟师范读,同学们标出节奏和重音。(四)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指名读第一二小节。师:这两节语速耍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指名读第三小节。师:"啊"这里要变音,读作"y(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B、O、e、i、("就要读成"y(呀)"。"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师示范,学生齐读第三小节。接着学生读第四小节。师:这一节音调要上扬,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学生回答(是深沉的。)(缓慢的。)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学生按要求展示朗读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老师示范)。我们把这首诗完整地再读一遍。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想景悟情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全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师: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师:这种感情看得见吗?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师:同学们,对吗?师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学生齐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生回答:时间顺序生: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生(齐答):看不见。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生(齐声):对。(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5分钟后总括)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表达出来。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想像,演释诗的内容。哪一个同学先来?师:哪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同学说得怎样?师:那请你有感情地体现一下。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得很好。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有没有使你们的头脑中闪现一个个凄美的画面?也许那份记忆会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想让这么美丽的画面凌乱无序,我们为诗中的四组画面取个名字吧。我们知道乡愁缘于离别,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中情感,每个名字的最后最好以“别”或“离”字结尾,好吗?请大家两人一组讨论一下。师:没有想到你们的解读会如此到位!尽管没有你们的拟题出色,可还是想把我的拟题展示出来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他想念母亲时就给母亲写信,他想:邮票呀邮票,请你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逐渐的作者变成了青年成家立业了,船票联结他与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痛哭流涕。(生饱含感情)母亲呀,母亲,我再也见不到您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他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生点评:生:到了后来,他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坟前痛哭道: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学生讨论后展示交流可能情况:我觉得他第三小节说得不够好,感情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