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王小波可以休矣——三论王小波.doc

格式:doc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小波可以休矣——三论王小波.doc

上传人:顾生等等 2016/1/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小波可以休矣——三论王小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TXT论坛,来TXTBBS推荐好书!】王小波可以休矣——三论王小波作者:又来晚了当今中国,地球人都知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如果王小波在世,看见大众如此一致地以“参差多态”为理想,以“特立独行的猪”为偶像,一定很郁闷,恨不得再死一次。这不怪别人,毛病在王小波自己身上,或者在写杂文的王小波身上(我敢作价值一个麦当捞甜筒的假设,王小波的芸芸读者中只有10%看过他的小说,这10%中又只有10%不是挑着器官白描看的)。因为他完整地具备了大众偶像的四大特质,所以大众绝对轻饶不了他。2一:论王小波之不讲理第一个特质,不讲理。周星弛不讲理,红了,小燕子不讲理,红了。王小波不讲理,红了。王小波不讲理,他讲故事。我看过他的杂文,里面的故事带给我很多即时的乐趣,但现在想确认他说的到底是什么道理,需要翻回去作文字狱捕快状逐字逐行间推敲,答案是:他什么也没有说。比如《积极的结论》,象他所有的杂文一样,以“我”的一个故事开头,以“我”得到了一个结论结尾。按照我这种庸人的逻辑,故事好比药引,结论乃是要治病;而这篇文章引用的故事有七个之多,占全文篇幅的4/5强,按照我这种庸人的逻辑,这七个药引要么是具备一定药性,要么是能够顺藤摸瓜地逐渐推出结论,否则就是假药。以下就是这篇文章的推导过程:3故事一:智慧的小脚老太反对亩产三十万斤——小结论:亩产三十万斤是不可信的。故事二:大学生在北京武斗保卫党中央——小结论:把武斗升华为保卫很值得怀疑故事三:报纸上登牛西红柿的故事——比喻那个时代的愚人节气质故事四:“我”当初发誓保卫毛主席说了不算数——小结论:说话应该慎重而有理性故事五:“我”插队时生病情绪不好被批评——小结论:当年是有理由悲伤的,否则就是违反天性,而违反天性的事则不能长久。故事六:“我”当年无法顺应公众场合的需要即兴悲喜——小结论:什么时候也不要夸大自己在感情上的适应能力,在故事六和故事七之间穿插进一个关于幽默和虔诚的论述。4自称“有了近于正常的理性”,和“幽默感”,“因此对可信和不可信的事情都应付自如”。故事七:朋友的书里的敏感词语被篡改了。——小结论:生活需要直率,也需要幽默感,但是即使这样也还不够你应付的。大结论:“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故事一至六和它们显而易见的小结论说明了失去理性的危险,而且很漂亮地侧面描述了一个集体失去理性所陷入的荒唐境地,看到这里,我这个庸人频频地点着头,但隐约地不满足,如果我还没有具备理性,或者我已经失去理性,这些故事已然醍醐灌顶,但是既然我是第三种人,大多数人,我就希望王小波这个过来人能再阐述一下当年他的理性是在哪个点上失去的,或者失去的理性可以在哪5个点上找回来。此时王小波语焉不详地说;可能是“虔诚”,或者对真理的不坚定。这时我的感觉就象再次听到庸人法国艳后安东尼奥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蛋糕呢?或者庸人晋惠帝说:何不食肉糜?这是很朴素的常识,但是放在物资匮乏或者理性匮乏的大时代环境下,就等于什么也没说,而且比什么都不说还坏,因为这种结论把社会的大缺陷归结于渺小的个人的选择问题上,有偷梁换柱之嫌。而只要“人活在世界上,要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面”,就更让我彻底发蒙。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坚硬无比、具体永恒的“真理”,因为据科学哲学家们(注1)说,真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的东西,我们只有靠不断检验现存的道理,不断试图证明它们的谬误,来取得一点进步;而“理性的轨道”这个东西就更玄乎了,这种对理性的信仰听起来相当先验,也就是说,它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但只要你一旦找到,不管雨打风吹,你只要不偏离轨道,就6离开得道不远了。但是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注2、注3),人的理性,如果有的话,就在于拼命地给自己所见闻到的事物找一个合理性解释,逐渐形成他自己的眼光和图景,并积极随着外界调整。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理性是在于拼命给自己铺轨道。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理性,一千种铺法。如果不幸生在一个大家都以错误的的方法铺轨道,或者边铺边拆的国家,你只有两个选择,有样学样,或者干脆不铺。所以寻找理性,或者提高理性,除了多看多听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而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寻求理性,约等于缘木求鱼。王小波比一般人显得有理性,是因为他在国外看到了无数种不同的观点,长进了。这再次证明,人以自己为参照物是不行的。可是,王小波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对三十年前的王小波说:当年何不吃理性的肉糜?我觉得有两个可能:一,因为当年没有肉糜,吃就是一个7假动作,所以王小波提出的是一个虚假命题;二,王小波打算借这个命题的提出,从侧面提醒我们当年的饥荒程度,如果是这样,他所表达的,就不是理智感,而是荒谬感。有人说王小波承接的是英国经验理性的逻辑,自由主义的气质(注4)。但我觉得不太象。第一,王小波喜欢讲一个以接近弱智为主人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