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媒介管理制度聚焦——2007年北京纸馅包子事件的反思摘要:当前,人类社会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我国媒介在理论、制度、法律等等方面建设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2007年北京纸馅包子事件的反思,得出我国必须加强媒介管理制度建设的结论。提出要限制媒介自由、规范媒体运作、加强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建设,力促媒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力量关键词:纸馅包子媒介管理媒介自由媒体运作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媒体对人类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但是媒介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往往会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收视率、收听率等而出现失实报道、媚俗化、格调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媒体的市场化过程中,媒介管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007年7月,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组临时聘用人员訾北佳因揣测导演策划需要的稿子,又无法完成。便先后两次找到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以为民工购买早点为名,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外地来京人员卫某等4人为其制作包子。訾某自带了肉馅、面粉和纸箱,要求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剁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并用其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的过程,拍摄后进行了影音剪辑,用欺骗手段获得播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事后媒体开始正本清源,公布出该报道属于虚假新闻的调查结论,相关责任人员也得到了处理,2007年8月12日,“纸箱馅包子”虚假新闻炮制者訾北佳涉嫌损害商品声誉案。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此事算还了广大百姓一个真相。但是,这起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的事实是没办法否认的。“纸箱馅包子”事件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也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质疑新闻职业道德沦丧者有之,反思国内缺乏有效新闻法者亦有之。质疑当今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指出正是因为新闻工作者对于名利的极端追求才催生了假新闻,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损毁了我国在市民乃至国外人心目中的形象当今的宏观环境,正是基于社会公众对政府机关的不信任,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才导致大家宁信其有,最终造成了“纸箱馅包子”的轰动效应,从这种意义上说,“纸箱馅包子”的产生绝非偶然,并不是一句职业道德的沦丧就能了结的。“媒体自我纠错的机制还未能运作,就匆忙由官方裁定,过程也欠缺透明,这些都是事件处理并不周全谨慎的所在”。①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其暴露出的一些深层问题,仍颇耐人寻味:1、媒介信息传播作用的双面性。正确的媒介信息本身具有的监督作用,而虚假的媒介信息则具有误导作用。新闻信息一直是人们获取新闻和看世界的重要来源地,人们对其的信认度很强。当今时代,媒介信息的传播,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能起到消极的作用,绝不可小视。海南香蕉甚至会因手机信息带来一些致命的打击,同样也因为电视媒体的报道也造成北京市民的早餐桌上的包子消失。2、加强媒介管理制度的研究建设十分必要。“随着市场经济利益的冲突,为了能够提高收视率、点击率,北京电视台竟然用捏造事实,胡编乱造,造出吸引人眼球的《纸做的包子》的新闻进行播映,反映了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是反映人民生活的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