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儒家礼治思想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儒家礼治思想分析.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9/11/3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儒家礼治思想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儒家礼治思想分析【论文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初的礼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性质,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规范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的外在强制逐渐减弱而内在规范却日益增强和完善。提倡礼治的儒家通过以仁释礼,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使人们依据礼义文化机制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从而确立一种精神信仰。在这种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合而为一的内在精神信念支持下,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的内在和谐得以实现。传统的中国社会,从政治学的方面看,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从社会学的方面看,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传统的礼,这样的秩序自然要强调修身、提倡克己和注重教化。一、礼治的历史渊源与内涵礼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仪式。西周时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礼和刑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法律体系的基础。礼发挥积极主动的教化功能,刑则发挥消极被动的制裁功能。礼对于社会成员的举止言行提岀正面的指导性要求,明确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刑则对社会成员背离礼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治与处罚。儒家一贯主张礼是为政的重要基础,礼与治国密不可分。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国之治乱,全系于礼之兴废。在周代,道德就其形式来说,表现为大规模的、系统化的礼。但三代之礼不下庶人,在春秋时已然崩坏,无恢复可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思想家们开始对道德规范加以理论的解释和宣传,并使道德规范明确化、系统化。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想通过重建礼乐教化的努力,彻底转化现实政治的权力结构,让互信互赖的道德意识取代强制性的统治模式而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正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岀发点和归宿。因此,孔子提出为政先礼,认为礼是国之所以昌、人之所以立的根本。孔子把他的拥护礼的主张集中成为他所谓正名的理论,明确提出为政之道以正名为先,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首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因此,正名,是正礼治秩序之名,就是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通过正名建立的礼,仅仅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制度,孔子认为,礼不仅应该是人们自觉地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应该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情在外部的恰当表现。二、礼治通过以仁释礼确立一种精神信仰为了使礼反映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情,孑L子提出仁的概念,以仁释礼,将礼的强制规定与仁的自我要求融为一体。在孑L子那里,仁是道德的核心,是理想人格,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最高准则。按照孑L子的解释,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孝悌。孑L子说,弟子入则孝,岀则悌,并指出,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把在家孝父从兄与在外尊君事公卿联系起来。孑L子说孝慈则忠,孝亲与忠君的关系是同体异用,君臣如父子,对父能孝,对君就能忠,对君主的忠是对父孝的自然延伸,国家君臣关系是家庭父子关系的放大。孑L子认为,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他人身上,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当政者应致力于孝悌这个根本的基础。二是爱人。孑L子认为:仁者爱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孑L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