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姓名:胡慧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内科学指导教师:党群20080501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目的:利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g,ABPM)了解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与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这两种联合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其对靶器官保护的作用,以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病例选自2005年08月一2007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初诊或停服所有降压药物2周以上的老年高血压病人64例,血压检测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2级诊断标准,收集血脂、尿酸、尿微量自蛋白及左心室相关指标。应用完全随机法(查随机表)分成两组,每组32人,分别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与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分别行ABPM及以上相关指标检查,分别统计分析两组数据。结果: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与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组比较临床特征在年龄、性别、基础血压、左心室质量、24h尿微量白蛋白、血脂、血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两组病人用药后24h平均收缩压(24hmSBP)和24h平均舒张压(24hmDBP)均显著降低,血压变异性(24hSBPV、24hDBPV)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24hmSBP:P1=,P2=;24hmDBP:Pl=,P2=;24hSBPV:Pl=,P2=;24hDBPV:P1=,P2=);两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两组药物均表现出明显的持续平稳的降压效果。治疗前后两组降压幅度的比较:两组均能使血压显著下降,其降压幅度差异无显著性(P>)。治疗前后两组ABPM昼夜节律比较:治疗前两组ABPM模式构成比例: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杓型(13例)%,其他型(包括非杓型12例、反杓型3例、极度杓型4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组:杓型(14例)%,其他型(包括非杓型12例、反杓型3例、极度杓型3例)%。治疗后两组ABPM模式构成比例: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杓型(21例)%,其他型(包括非杓型8例、反杓型1例、极度杓型2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组:杓型(22例)%,其他型(包括非杓型7例、反杓型2例、极度杓型1例)%。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经X2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P1=,P2=)。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3=,P4=)。其中厄贝沙坦/%其他型变为杓型;%其他型变为杓型。说明两组药物都有恢复正常血压节律的作用。两组药物降压效应的谷/峰比值(T/Pratio)均大于50%,其中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谷/峰比值:收缩压:±%,舒张中文摘要压:66。9±%。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组谷/峰比值:收缩压:±%,舒张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收缩压:P=;舒张压:P=)。说明两组药物均有稳定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是理想的降压药物。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逆转左室肥厚及EF变化的比较:两组治疗后LVM、LVMI均明显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LVM:PI=,P2=;LVMI:P1=,P2=);两组治疗后EF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1=,P2=);而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LVM:P=,LVMI:P=,EF:P=),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的改善优于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组。LVM、LVMI下降幅度两组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更明显,差异存在显著性(LVM:P=,LVMI:P=),说明两组均能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优于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组。两组治疗后EF上升幅度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更明显,差异存在显著性(P=),说明两组均能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优于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组。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1=,P2=),说明两组药物均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说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优于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组(P=)。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