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寻找读书的感觉一记得我还是学龄前儿童的时候,就非常羡慕那些小学生,他们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真是叫人眼馋!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我终于盼到了上学,背着书包,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融入到稚嫩的朗朗书声之中。这时才知道,我原来眼馋的那种读书方式被叫做“唱读”,不仅语文课要读,算术课里的口诀也要读,还有图画、唱歌、体育、手工劳动等等,要读、要学的还真不少,当时那感觉岂是一个“爽”字了得!不多久,我也能捧着书,摇晃着小脑袋,津津有味的读着:“屋前屋后,种瓜种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对于一个刚刚吃过本该用于肥田的豆饼的学童,读着这书中描绘的未来生活,仿佛就沉浸在田园诗般的梦境之中。遗憾的是,当时无缘结识《卖火柴的小女孩》。随着识字越来越多,课文也越来越长,渐渐老师开始阻止我们“唱读”,要求要学会“默读”和“朗读”。一开始,觉得学“朗读”不错,可以尽情表现,读书的味道更浓更足;但对于“默读”的要求却不太认同,读书还不让人出声,岂有此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令我不解的现象:走进街旁的书棚,只见那些高年级的同学坐在大堆的“连环画”旁,竟捧着满页文字的小说看得如醉如痴,难道那些“字书”比“连环画”还好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读书方式渐渐被同化,一些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我慢慢体会到:“默读”不仅有助于提高读书效率,尤其是有助于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可至今,我在工作之余仍喜欢倾听朗读和观看演讲比赛,偶尔自己也朗读一两篇短文。二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已经是一位高中化学教师。眼前的学生也不再是过去的你我,常常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的浓烈的时代气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过去时,常挂在他们嘴边的球队、歌星绝对是世界级的,如果要查阅某方面的科技资料,他们的搜索能力会让你大开眼界。可有时候,他们的某些表现又让人困惑。如果你要求他们先在课前预习新课,然后在课堂上讨论:本节的主题是什么?围绕该主题,教材是从哪些方面加以阐述的?其中提到了哪些重要的论点及其依据?这时,他们常常会投以茫然的目光,似乎在问:这不正是需要你讲的吗?似乎语言这个工具一旦离开了语文课堂,他们就只会用“简化版”了。相当部分学生已经不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而希望老师直接在黑板上写出一、二、三、四……,最好是与会考和高考结合紧一点,并边写边讲。据说,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学生做笔记和课后复习。一场考试下来,总难免有学生问:老师,这考题中要答的内容书上有吗?我怎么没找着?唯书是从,唯题是问,这种现象己是屡见不鲜,而这种读书之风总让人觉得有股呛鼻的霉味。多年来,“高考研究”已成为众多大小报刊、杂志的热门专栏,也是基础教育科研的重要课题,其中有些虽夹杂有一定的功利倾向,但毕竟还是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求。学生必须读哪些书(未必是学生想要读的书),高考主要考的是哪些书?面对书山题海,消耗了学生、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大部分精力,几乎都处于疲于应付的窘境。而高考命题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纵然想突破书的重围,使基础教育的现状有所改观,但考虑到社会影响因素和阅卷时评分标准的可操作性,也难有大的作为。况且,早有天罗地网追寻着高考命题变化的蛛丝马迹,加上捕风捉影,随时都有铺天盖地的教辅新书投放市场,使得“高考命题”几乎就处在全社会的围剿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早有人忿然抨击道: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