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新型城镇化调研(定).doc

格式:doc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型城镇化调研(定).doc

上传人:2786321826 2016/1/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型城镇化调研(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眉..页脚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区,努力创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稳增长、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过程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特点****总书记就曾强调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要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绿色的增长。增长、绿色、包容,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词,也是三大目标。因此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也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根本转变,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从而使城乡建设、经济增长、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同步迈进。另一方面,探索新型城镇化,也是指需要反思过去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应对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并以更高的定位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和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溧水城镇化大体经历了新世纪之前的起步阶段、新世纪初期的发展阶段、“十一五”以来的加速阶段三个阶段,目前正逐步进入注重城镇化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协调发展阶段。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们把城镇化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城建提升计划,经过数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在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城乡统筹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区,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了有益的铺垫。预计截至2014年底,全区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的22页眉..,三次产业结构从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31602元增长到3765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356元增长到17186元、增幅连续2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新增成片造林面积38818亩,%、%。然而,对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溧水的城镇化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在发展理念上是“物化”的,而不是“人本”的。在建设方面,重建设轻管理,如交通秩序混乱、物业管理缺失、违建屡禁不止、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在产业发展上,更多的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了产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影响,导致就业层次低、高素质人口少,2012年以来新增就业人员中大学生占比仅为42%;在民生改善上,我们的居民在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不能享有南京市民待遇,截至2013年底,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930元和421元。二是在工作安排上是割裂的,而不是系统的。我们的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割裂的,城镇建设和生活宜居是相互割裂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是相互割裂的,居住功能和服务功能是相互割裂的,如部分产业发展不但未能为本地居民带来就业机会、提升人口质量,还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居民的健康。三是在发展路径上是短期的、粗放的,而不是集约的、可持续的,当前,我们的发展仍存在只图数字、不计成本,只顾眼前、未虑长远的现象,部分项目重投资轻效益、重产出轻环境,如2014年全区清理低效闲置项目67个,项目亩均回购成本高达20多万元,项目亩均税收贡献不足5万元,回购成本远高于所产生的收益;城乡建设过于无序和分散,建设空间与土地页眉..页脚供应存在巨大落差,低端的发展水平使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发展的瓶颈就在眼前。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面对我区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之路,亟需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结合我区实际,重点是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新型城镇化之路,要确立科学的发展方向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当前我们的发展正逐步从传统模式向新常态转变,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重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应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之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定势,摆脱原有路径依赖,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一)把握以人为本的发展根本目的。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幸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现代生活。一是人的发展得到保障。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新型城镇化应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城市中所有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反之,限制了人的发展,会导致劳动力就业的低端化,不仅导致城市整体人口素质下降,也易引发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地为人的成长提供支持,创造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是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