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波动说和粒子说之争光学早期发展简史“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墨子:最早发现和研究“小孔成像”精辟地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墨经》的八条光学资料—世界光学史上最早的光学记录—墨家完备的光学体系光学早期发展简史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他的《光学》著作里总结了到他那时为止已有的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和猜测。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在眼睛和被观察物体之间行进的光线是直线;当光从一个平面反射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年—前275年)上页下页光学早期发展简史下页上页托勒密(公元90~168)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托勒密最早做了光的折射实验,在他的重要著作《光学》中:提出和说明了各种基本原理,依靠经验发现了折射规律,绘出了光线以各种入射角从光疏媒介进入水的折射表但没有得出精确的折射定律。光学早期发展简史公元13世纪,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伟大的科学家罗吉尔·培根对光学的贡献:研究了凸透镜的放大效果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证实了虹是太阳光照射空气中的水珠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培根(1214~1292)公元15-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在光学方面的贡献:描述了光是如何通过不同表面反射的眼睛是如何感觉反射并判断距离的,人类的眼睛是如何接受透视的,光投射在物体上是如何产生阴影的。公元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对光折射现象的研究:对于两种给定的媒质,小于30度的入射角同相应的折射角成近似固定的比,对于玻璃或水晶,这个比约为3:2这个比对于大的入射角不成立。开普勒试图通过实验发现精确的折射定律,却没有得到其中有规律性的联系。其研究为后来斯涅耳得出折射定律起到了启示作用。光学早期发展简史光学早期发展简史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在实验中注意到了水中的物体看起来象漂浮的现象,由此引出了他对折射现象的研究,并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斯涅耳定律”,但当时未做任何理论推导,虽然正确却未正式公布。斯涅耳(1591~1626)光学早期发展简史1637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屈光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折射定律。他从一些假设出发,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推导,即光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常数,由此而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笛卡尔(1596—1650)1679年,费马得到了光在介质中传播所走路径的光程极值的原理,即著名的费马定理。“光”是什么物质?自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十七世纪,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时期,人们对光的几何性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获得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等基本定律。进一步,人们开始思考“光是什么”的问题。关于“光的本性”的探索: 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斗争与发展光的本性—波动说的产生最早的光波动说: 1655年,格里马第在实验中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照到暗室里的屏幕上,他发现在投影的边缘有一种明暗条纹的图像,格里马第马上联想起了水波的衍射,于是提出: “光可能是一种类似水波的波动” 格里马第认为,物体颜色的不同,是因为照射在物体上的光波频率的不同引起的。格里马第(1618-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