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律长征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背景简介: 1934——1936年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柳亚子先生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于一体的领袖人物。” 姚雪垠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十分统一和完美,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wēi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几十万军队设下四道封锁线,妄图消灭红军。红军经过3个月的苦战,虽然突破了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只剩下3万多人了。而这时蒋介石正调集40万军队,分成三路,前堵后追。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提议改变进军方向,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和王稼祥等大部分领导人的赞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1935年1月,红军强度乌江,攻下遵义,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轻装前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二、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西征战役?主要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巴西会议?俄界会议?榜罗镇会议?吴起镇会议艺术作品中的长征红军走过的水草地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