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汉服论文汉服复兴,任重道远【摘要】汉服是自炎黄时期到明代时期华夏族(汉族)的衣冠,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文章阐述汉服的定义和特征,汉服复兴问题的思考,以及汉服运动的现状分析。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汉服,接受汉服,进而传承礼仪上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汉服汉服形制汉服复兴传统文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自从2003年王乐天第一次穿着汉服出现在街头,汉服复兴运动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祖国两岸和海外发展起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汉服的定义和特征。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明末清军入关,强制剃发易服,甲申之难后汉家人引以为傲的汉衣冠从此消失。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国人都将汉服遗忘,包括汉服所承载的厚重的礼仪风尚和信仰。优美的汉服被一个沉重的词“古装”所代替。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在历史的沉积中,汉服演变成多种形制。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袴褶,“通裁”等类型。如:(1)朱子深衣(2)曲裾(3)袄裙(4)襦裙(齐胸襦裙)(5)襦裙(高腰襦裙)(6)襦裙(对襟襦裙)(7)道袍(8)圆领袍(9)直裰(10)褙子(11)裋褐(12)冕服汉服虽经过朝代变迁而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特色,但其基本特点一直被传承着。其中的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经史子集、二十四史中的内容。这种庞大的衣冠体系深深影响整个东亚地区。日本、韩国、越南等地的民族服饰即基本上都从汉服演变为来,后又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汉服与旗袍、马褂或改良后的唐装有着根本的区别。旗袍和中山装在民国时期被确为国服,也较多的被国际社会所知,但它没有丝毫汉文化的内涵。不能作为汉族的民族衣裳。2关于汉服复兴问题的思考。汉服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被人们抛弃是十分可惜的。不光是汉服,传统文化符号,如“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等等,都沦为文化消费的工具,并不曾深入到民族的骨髓里去,形成全民的民族认同感。汉服断代了300多年,民族认同感更低。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定程度的汉服热,有人对此持乐观的态度,有人认为不会有什么大影响,有人则抱着中立态度认为穿着喜好可因人而异,汉服运动可有可无。我认为我们应该复兴汉服。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激荡的时代。在国际大舞台上,我们努力学习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却在这场浪潮中忽视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饰的民族。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