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浑源五中王素娟目录一、教材、学情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方法五、课时安排六、教学步骤:导入、传记精读、拓展探究、结语、作业、板书七、教学反思教材、学情分析这篇传记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事件,学生阅读可能有困难。阅读前,教师可提前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安史之乱)等。同时回顾所学和积累的杜甫诗歌,结合他生活与创作状况加深对作品(传记与杜诗两方面)的感悟与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传记的内涵及特征;了解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所处时代。2、过程与方法:运用“互文阅读法”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关注民生、感时忧国的情感,忍耐和承受艰难、不懈地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关注杜甫的创作生涯。2、探究杜甫的人格和文品。3、结合所学实践:对其他作家进行探究。导入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传记精读通过学案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篇传记的脉络,今天我们通过传主的创作生涯来探究传主的人格和文品。这篇传记的脉络十分清晰: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进人民。脉络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长安十年唐代著名的诗人很少没到过长安的,他们爱用诗句写出长安地势的雄浑、城坊的整饬、统治阶级豪华的生活和日日夜夜在那里演出的兴衰隆替的活剧。杜甫三十五岁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耀人眼目的事务上,他在这些事物之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痛苦。不料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要的官职,而是对于现实的认识。腐化的政治形势下,杜甫空有壮志不得重用,迫于生计只能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其中的辛酸可见!流亡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于是我们看见这位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掺杂在流亡的队伍里,承受着一切流亡者应有的命运。去长安时35岁的杜甫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离开时年仅45岁却已满头白发、未老先衰。这样的他得以在被俘时幸免于难。再次困居长安,秋去春来,除去为国家焦愁外,自然也时常怀念他的家属,他个人的生活与心境在那首人人熟知的《春望》里显露无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