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卷首语人的需要体系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积极有利的、消极有害的)需要。人在某时刻的言行、表情、思维的内容是由此刻之前所受到的外部刺激、所处的生理状态(内部刺激)、业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业已形成的需要体系四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如果个人的认知结构存在问题(即构成认知结构的某些看法、见解、观点、立场、认识不正确或认知水平不够)或需要体系存在问题(即个人的某些需要不合理)就会导致个人跟外部人、事、物发生矛盾甚至冲突(注:个人的认知结构是由个人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及对人本身的认识三方面的知识模块构成的)。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若想要成功地进行,就必须竭力满足从事某种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合理的主观需要及客观需求。排在所有人类实践活动首位的活动:其一,完善个人的认知结构;其二,使个人的需要体系臻于完善;其三,去改善人类所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具备一种很关键的能力为基础:利用搜索引擎学习并掌握到(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关于社会、自然及人本身的正确知识,然后指导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包括后续的学习和工作)};其四,去满足他人及自己合理的主客观需要。前言从降生到地球上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踏上了去满足各自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人生路。 虽然,由于我们各自曾经经历的客观环境的异同这一主要原因而造成了体现在个人身上追求的不同,但是,我们人类必将因为经济生产环境、生存环境和教育环境等的不断完善而共同认识到:真、善、美是人类最值得追求的;认识自然,改善自然、认识社会,改善社会、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是人类应该也是必须去做的六件事情。 在继续阅读本书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问题: 我们在某时刻的言行思维的内容是由什么因素共同决定(支配)的? 经过努力探求,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因素是:之前一刻所受到的外部刺激、所处的生理状态(内部刺激)、业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主体的各种看法、观点、认识等)、业已形成的需要体系。既然,我们知道了是这四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人在某时刻的言行思维的内容,那么,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这本书的目的,是针对‘需要体系’这一支配主体在某时刻言行思维的内容的主要因素而具体探讨构成这一体系的各种具体精神需要,发表一些关于某种需要的见解,并尽可能客观地阐述哪些需要是积极合理的,哪些需要是消极有害的,同时在书中也包含了对历史产生过较深影响的名人的涉及某方面需要的事件、言论、思想的内容。 对于自然界、社会及人本身三方面知识领域,本书探讨“人本身”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①在生活中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类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②阅读研讨各个社会生活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传记及历史材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是迈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健性事业。目前,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于行为人在“成长期”的经济环境及教育环境的不甚完善。为什么这样说呢?您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正常人,在有工作、衣食住等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他绝对不会由于经济原因而违法犯罪或进行不道德的行为(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如果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全进入了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此人通过使用各种他的力所能及的正义手段还是解决不了生活的基本需要也同样不会去违法犯罪或进行不道德行为。当然,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历史也从来没有允许过发生这种事情。)如果他真的违了法犯了罪或进行了不道德行为,那么他绝对是因为其认知结构或‘需要’体系存在问题而去做了这些事情。“认知结构存在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构成这一结构的某些观点、立场、看法、信念、认识等不正确或认知水平不够(我们在学校受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个体的认知结构……);“需要体系存在问题”就是说个人的某些需要不合理,如大家所熟知的二战期间纳粹头子希特勒所追求的极权、地位、至尊、名望等等。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在某时刻所具有的认知结构、需要体系状况影响最深的,是之前所经历的一系列客观环境。教育环境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环境”不仅是指学校,它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还包括家庭、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区及媒体领域。人,从生下来就有善恶两种发展倾向并存。善和恶,就像埋藏在人心田里的两颗种子。这两颗种子代表着善和恶两个发展趋向。在成长阶段(未形成稳定成熟人格品性前),两颗种子不断地从客观环境土壤中吸收各自所需的养分,善的种子吸收的是真善美三种养分,恶的种子吸收的是假丑恶三种养分。客观环境中的养分决定了成长中的青少年品性发展的方向(向善或向恶)。因此,为了早日达到社会的文明状态,我们每一个有识之士或团体就必须尽己所能地向客观环境中注入真善美的养分,根除假丑恶的事物,让后来进入到该环境的青少年儿童得以健康成长。同时,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不断地使我们个人的需要体系更臻于合理,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