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互联网红包重构人际网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各类互联网品牌纷纷用网络红包的形式,点燃舆论话题。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单从数字看,互联网红包的发展可谓迅猛。以微信红包为例,去年除夕,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亿次,而猴年除夕一天,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亿人,收发总量达亿个。事实上,互联网红包不仅数量多,而且玩法更加多样,如微信的红包照片、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无不展现出网络世界的兴旺景象。互联网红包的火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相较于以往互联网产品往往“先流行于美国,后进入中国”的传入方式,互联网红包只在中国真正火爆。一些国家虽有“红包压岁”,唯独中国特别看重。有人曾评估,美国的红包压岁钱约12至125元人民币,新加坡约23至90元人民币,韩国约55至280元人民币,而中国人的红包压岁钱达1000元的也不在少数。互联网红包是红包民俗的数字化形式。正因如此,是否会因抢红包而冷落了亲情,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意见。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的人认为,只顾抢红包,和家人交流变少了。但也有%的受访者认为二者并不冲突。不管怎样,“互联网+红包文化”,让人际交流更频繁、更密切、更平等,就像长辈与孩子的隔代交流,已经拓展为朋友间的对等交流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红包开始形成一种新民俗,就像一些外媒所言,中国的传统红包习俗进入“数字化时代”。“红包热”的背后,形成了以微信为代表的小世界网络。中国的人际网络与技术网络具有同构性,表现为一种小世界网络,诸如以熟人的熟人关系来认识生人,由此构成更复杂的关系网。这么看,不管是中国的人际文化还是微信文化,都强调短距离的连续邻接关系。这种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之间的“隔代遗传”现象,使互联网在中国比其他国家更易被普通大众接受,也可以说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基础上,农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融合。由此可推及,红包文化蕴藏的人际网络文化,会从生活向工作渗透,小世界网络模式也会有力地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展望2016年,这或许是一个新现象、新趋势。仍以微信为例,从个人移动交流到工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