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关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doc

上传人:jiqingyong11 2019/11/13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腔隙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大脑动脉出现深支闭塞,颅内小动脉出现狭窄、痉挛等,进而导致缺血性梗死的发生,预后较差,因此尽早明确腔隙性脑梗死及病灶数量等对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影像手段在临床的推广使用,核磁共振等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逐渐推广使用,为探讨其使用价值,对我院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我院2012-08—2014-08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岁;患者均为首次病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入院后均扩散加权成像(DWI)确诊,病灶最大径线≤15mm。患者均伴随操劳过度史、饮酒史,70例患者有合并症,合并症为:高血压38例,糖尿病26例,心脏疾病3例,脑动脉硬化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活动障碍、头晕、视野缺损、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排除标准伴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脑部肿瘤患者;脑梗死面积较大患者;患有严重幽闭恐惧症及精神疾病患者。方法患者分别接受CT及MRI诊断,其中颅脑CT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EMOTION16排螺旋CT,患者仰卧体位,头部进入接受常规扫描,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自患者颅顶开始扫描,逐渐靠近枕骨大孔端。扫描参数:电流380mAs,电压120kV,扫描层厚mm,螺距为∶1。MRI检查使用中国深圳贝斯达公司生产的BTI-050MRI磁共振扫描仪,头线圈,采用AXT1WI、T1WI、SAG、T2WI、FLAIR、DWI等扫描序列,常规平扫层间隔,层厚分别为mm、7mm,扫描参数:T1WI/TSE∶TR/TE=480/19ms,T2WI/TSE∶TR/TE=3600/115ms,FOV为24×24cm2。病灶部位增加冠状位、矢状位T2WI/SE序列扫描。患者CT及MRI诊断图像均由我院经验丰富的2名主治医生共同分析,CT检查数据需要重新设置层厚mm,层距mm,通过多个平面重新组合对病灶大小、数量、形态、部位、密度等特点进行全面分析,MRI图像则对病灶在T1WI、T2WI、FLAIR序列中信号表现进行观察,同时分析DWI弥散受限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分析研究数据,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若P<则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经CT诊断,共检出55个病灶,部位分布:丘脑19个、基底节区16个、额叶5个、脑干5个、小脑5个、顶叶3个、颞叶1个、枕叶1个,检出病灶大小5~15mm,主要表现为斑点状、小片状,主要为低密度显影或者略低密度。80例患者MRI诊断结果:共检出122个病灶,病灶分布:丘脑25个、基底节区30个、额叶16个、脑干13个、小脑11个、顶叶9个、颞叶9个、枕叶9个,检出病灶大小为2~15mm,主要表现为斑点状、小片状,图像略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