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环境规划学第一章 绪论 :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阶级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 (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 (1)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5)系统原则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7):①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②环境调查和评价;③环境模拟与预测;④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确定;⑤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⑥重点工程和融资渠道;⑦保障措施。 : (1)按规划期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2)按环境与经济的辨正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4)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1)增强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2)强化环境规划的导向性和调控性;(3)完善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是保证达到预定环境保护目标的前提下环境单元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的数量。: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熵变描述人地关系形成耗散结构过程,正式靠系统开放而不断向其输入低熵能量物质和信息,产生负熵流得以维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熵变类型 ds<0  熵值降低---稳定、有序---协调共生  ds>0  熵增---混乱、无序---人地冲突 ds=0  熵值不变---维持原有状态---警戒协调 ds=?  熵变无规律---方向不定---混沌 (2) 符合生态系统理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是一个整体,是个复合生态系统。社会是经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社会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则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 : 生产,即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 生活,即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境。 还原,即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信息传递,人类一方面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态系统中生物活动,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生产模式,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 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按预测目的可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预测和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 警告性预测指在人口和经济按历史发展趋势增长,环保投资、防治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装备力量均维持目前水平的前提下,预测未来环境的可能状况。 目标导向型预测指人们主观愿望想达到的水平。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是指在充分考虑到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治理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等动态因素的前提下,对环境质量达到的切合实际的预测。  3.